我国高校群育实施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2 21:05
人接受教育的过程,亦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类是在共同的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类生活归根到底是社会生活。群育亦称群性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群化和社会化过程,在群体中培养受教育者向群、和群的意识,以群体内个体发展为导向和目标,培养人的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本文首先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出发,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界定了群、群育的概念,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通过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大学生向群意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向群意识具有三种特点——开放性与乐群性共存、现实性与虚拟性共存、选择性与同辈性共存,以及三个问题——个体自我意识过强,难以容纳他人;个体独立意识强、独立能力差、依赖心理强;师生关系淡漠,并对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高校群育实施的三条对策,包括:从以人为本出发创建和群新理念;通过他育与自育相结合促进个性与群性协调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方位的群性教育。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群育的起源与发展
1.2.2 西方群育思想
1.2.3 群育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根基
1.2.4 群育思想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群的起源
2.1.2 群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哲学基础
2.2.2 心理学基础
2.2.3 社会学基础
3 大学生向群意识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群体
3.1.1 大学生群体的涵义
3.1.2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3.1.3 大学生群体的类型
3.2 大学生向群意识现状分析
3.2.1 大学生向群意识的特点
3.2.2 大学生向群意识现状存在的问题
4 我国高校群育实施对策
4.1 从以人为本出发创建和群新理念
4.1.1 以人为本历史溯源
4.1.2 以人为本的群育观
4.2 通过他育与自育相结合促进个性与群性协调发展
4.2.1 他育与自育相结合
4.2.2 个性与社会性协调发展
4.3 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方位的群性教育
4.3.1 建设群育课程
4.3.2 搭建群育载体
4.3.3 引导群育主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向群意识倾向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课程论视野下的群育新思考[J]. 苑青松.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
[2]自我教育:教育应有之义[J]. 吴菊晖,黄雪亚. 辽宁教育. 2009(10)
[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J]. 李合亮. 理论与改革. 2005(06)
[4]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就业工作[J]. 许树村.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22)
[5]高校体育隐蔽性课程的教学实践[J]. 杜文,范佳音,张堰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06)
[6]大学生群体心理试析[J]. 杨亚萍,慈明亮.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10)
[7]个性与大学生个性发展[J]. 韦巧燕,李瑞贵.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8]从他育到自育: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 罗明东,李舜. 学术探索. 2000(01)
[9]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 屈林岩. 教育研究. 1999(08)
[10]从身心群三方面 探讨体育课的评课标准[J]. 张兵.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1999(01)
硕士论文
[1]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研究[D]. 王彤.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33983
【文章来源】: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群育的起源与发展
1.2.2 西方群育思想
1.2.3 群育思想的中国传统哲学根基
1.2.4 群育思想在近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群的起源
2.1.2 群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哲学基础
2.2.2 心理学基础
2.2.3 社会学基础
3 大学生向群意识现状分析
3.1 大学生群体
3.1.1 大学生群体的涵义
3.1.2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3.1.3 大学生群体的类型
3.2 大学生向群意识现状分析
3.2.1 大学生向群意识的特点
3.2.2 大学生向群意识现状存在的问题
4 我国高校群育实施对策
4.1 从以人为本出发创建和群新理念
4.1.1 以人为本历史溯源
4.1.2 以人为本的群育观
4.2 通过他育与自育相结合促进个性与群性协调发展
4.2.1 他育与自育相结合
4.2.2 个性与社会性协调发展
4.3 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全方位的群性教育
4.3.1 建设群育课程
4.3.2 搭建群育载体
4.3.3 引导群育主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生向群意识倾向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课程论视野下的群育新思考[J]. 苑青松.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3)
[2]自我教育:教育应有之义[J]. 吴菊晖,黄雪亚. 辽宁教育. 2009(10)
[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J]. 李合亮. 理论与改革. 2005(06)
[4]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就业工作[J]. 许树村.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22)
[5]高校体育隐蔽性课程的教学实践[J]. 杜文,范佳音,张堰林.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06)
[6]大学生群体心理试析[J]. 杨亚萍,慈明亮.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10)
[7]个性与大学生个性发展[J]. 韦巧燕,李瑞贵.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8]从他育到自育:当代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 罗明东,李舜. 学术探索. 2000(01)
[9]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 屈林岩. 教育研究. 1999(08)
[10]从身心群三方面 探讨体育课的评课标准[J]. 张兵. 太原教育学院学报. 1999(01)
硕士论文
[1]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问题研究[D]. 王彤.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133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13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