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我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03:05

  本文关键词:我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个人事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途径,促进大学充分就业,是构建民生改善和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经济改革转型升级的技术力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范化扩张,和国内产业结构的重构调整进程加速,每年出现愈百万应届和往届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瓶颈。本文试图从研究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从高等教育的视角下,提出如何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保障教学质量,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基于我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状,结合我国三次产业现状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并结合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即产业结构决定大学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双重效应、产业结构升级与大学生人才结构优化的辩证统一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给出了预期与建议。对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探析上,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线性空间基函数模型方法,回归拟合匹配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大学生初次就业数量建立数学模型函数统计分析国内大学生就业弹性系数变化,进一步总结了我国产业结构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并从经济学角度解析大学生在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可行性与实施策略。高等教育亟需建立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力度课程结构改革,以传承自由学术教育灵魂,保障教学质量。此外,大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转变原有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理性就业的方法与方式,才能顺应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因此,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指标成为突破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因素变量,对其理论解析与实例探究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关键词】:产业结构 大学生就业 就业弹性系数 拟合函数 高等教育就业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3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6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11-13
  • 一、选题背景11-12
  • 二、选题意义12-13
  •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13-15
  • 一、研究基本内容13
  • 二、研究基本思路13-14
  • 三、研究基本方法14-15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15-16
  • 一、产业结构15
  • 二、大学生就业15-16
  • 第四节 文献综述16-26
  • 一、西方就业主要理论研究16-23
  •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研究综述23-26
  • 第二章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大学生就业现状26-49
  • 第一节 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现状26-37
  • 一、我国第一产业结构现状29-31
  • 二、我国第二产业结构现状31-33
  • 三、我国第三产业结构现状33-36
  • 四、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中的主要问题36-37
  • 第二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37-49
  • 一、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基本情况37-40
  •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40-49
  • 第三章 我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关系49-63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指标说明49-50
  • 一、就业弹性系数49
  • 二、GDP弹性就业数据与变量49-50
  • 第二节 函数模型构建50-52
  • 一、线性空间基函数模型构建50-51
  • 二、拟合函数51
  • 三、最小二乘拟合算法51-52
  • 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52-63
  • 一、三次产业结构增量对大学生就业增量的关系分析52-53
  • 二、大学生初次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分析53-55
  •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关系分析55-60
  • 四、第三产业大学生就业的趋势解析60-63
  • 第四章 我国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63-72
  • 第一节 产业结构决定大学生就业结构63-68
  • 第二节 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双重效应68-69
  •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和大学生人才结构优化的辩证统一69-72
  • 第五章 建立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高等教育就业机制72-88
  • 第一节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产业结构73-77
  • 一、建立适应产业结构的完善培养体系73-76
  • 二、通过产学研培养创新型人才76-77
  • 第二节 调整高校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77-81
  • 一、改变高校学术性与职业性的价值对立77-79
  • 二、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响应度79-81
  • 第三节 优化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适应产业结构81-84
  • 一、改革课程体系,匹配产业结构优化81-83
  • 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83-84
  • 第四节 指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就业84-88
  • 一、转变保守的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84-85
  • 二、提升理性求职态度,减少就业流动性85-88
  • 结语88-89
  • 参考文献89-95
  • 附录95-98
  • 致谢98-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家;;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J];人才开发;2006年01期

2 徐兵;章小明;周田;;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2期

3 吕运涛;;阅读3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从统筹就业破题[J];新湘评论;2010年07期

4 李伯平;;转方式调结构对我省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年11期

5 丁锋;;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再思考[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6 王昊;;北京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与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丁大建;;论就业质量与就业的职业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孙海英;;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张小建;;全面贯彻落实 全国再就业会议精神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J];中国就业;2003年03期

10 陈庆修;;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2 万建农;;坚持科学发展观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4 鄢泽照;;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5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6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7 鲁锐;王爱丽;田宝强;田雨;张友全;;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青年就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9 杨运杰;张永军;;我国利率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诗达;陆海深;贺佩华;;浙江省社会就业现状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多管齐下 提高就业[N];经济参考报;2002年

2 记者白天亮;今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八百万个[N];人民日报;2003年

3 李薇薇 万玉凤;诚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排忧解难[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李小彤;就业弹性系数说明了什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5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刘铮;经济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N];人民日报;2006年

6 ;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社保体系还需加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孙小林;新职业新机会巨献 640万个新增就业解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欣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N];中国矿业报;2003年

9 赵兴武;为扩大就业找准方向[N];中国企业报;2002年

10 陆志坚;“新增就业岗位900万”值得期待[N];中国信息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王丹;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胡娇;教育与就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奉莹;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就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赖作莲;城乡就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23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