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4 10:34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些竞争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大批的国际化人才,谁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大学自古以来就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联。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实现国家振兴所必不可缺的重要力量。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领头羊”,肩负着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自从国家实施“985工程”以来,如何在现有环境背景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和课题。为此,我国各研究型大学都把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置身于世界背景之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成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以国际化和本土化相融合的理念为指导,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氛围营造、课程体系设置、中外联合培养、发展留学生教育、暑期学校开设、共创信息交流平台等途径和手段,来培养能...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文献资料简介
(二) 现有研究成果
(三)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 研究型大学
(三) 人才培养国际化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二) 是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 是增强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 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和优势所在
(一) 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 发达的信息通讯网络为其提供了便捷的知识载体和有效的信息沟通工具
(三) 研究型大学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国际化的诉求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
第三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国际化
二、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的国际化
三、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四、实施中外"强强联合"培养计划
五、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六、开设暑期学校
七、共创合作交流平台
第四部分 境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经验及启示
一、制定了国际化的目标和理念
二、设置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三、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把留学生教育上升到争夺高层次人才的战略
五、高度重视国际化的师资构成
六、尽可能实现多元化的生源构成
七、设立世界研究型大学联盟组织
第五部分 进一步加强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牢固树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的国际化
三、重视外语教学,积极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四、进一步拓宽中外联合培养的空间、规模和模式
五、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六、紧抓"211工程"和"985工程"历史发展机遇,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七、积极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
八、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国际空间
九、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践行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J]. 卢江滨,李晓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背景[J]. 郭秀红.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3]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曾明,徐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伊继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5]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J]. 王根顺,王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6]出国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J]. 孙玲. 世界教育信息. 2009(04)
[7]综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J]. 陈靖芯,马明星,王文山,沈辉,徐晶. 中国大学教学. 2009(03)
[8]区域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马凤岗,邱春林.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9]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 李默迪. 继续教育. 2008(12)
[10]南京市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J]. 田伯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1)
硕士论文
[1]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D]. 苏李君.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人才国际竞争与我国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D]. 王丽环.吉林大学 2009
[3]人才国际化战略初探[D]. 胡冰玲.苏州大学 2009
[4]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黄艳.兰州大学 2009
[5]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 包水梅.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6418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文献资料简介
(二) 现有研究成果
(三)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 研究型大学
(三) 人才培养国际化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
(一)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二) 是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 是增强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四) 是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基本条件和优势所在
(一) 改革开放和经济实力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 发达的信息通讯网络为其提供了便捷的知识载体和有效的信息沟通工具
(三) 研究型大学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国际化的诉求为其提供了内在动力
第三部分 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践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国际化
二、师资队伍和学术氛围的国际化
三、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四、实施中外"强强联合"培养计划
五、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六、开设暑期学校
七、共创合作交流平台
第四部分 境外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经验及启示
一、制定了国际化的目标和理念
二、设置了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三、有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把留学生教育上升到争夺高层次人才的战略
五、高度重视国际化的师资构成
六、尽可能实现多元化的生源构成
七、设立世界研究型大学联盟组织
第五部分 进一步加强我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牢固树立国际化与本土化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的国际化
三、重视外语教学,积极开展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四、进一步拓宽中外联合培养的空间、规模和模式
五、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六、紧抓"211工程"和"985工程"历史发展机遇,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七、积极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
八、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国际空间
九、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践行与展望——以武汉大学为例[J]. 卢江滨,李晓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2]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背景[J]. 郭秀红.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3]地方综合性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曾明,徐晨.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伊继东.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5]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J]. 王根顺,王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6]出国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J]. 孙玲. 世界教育信息. 2009(04)
[7]综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J]. 陈靖芯,马明星,王文山,沈辉,徐晶. 中国大学教学. 2009(03)
[8]区域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马凤岗,邱春林.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9]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 李默迪. 继续教育. 2008(12)
[10]南京市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J]. 田伯平. 南京社会科学. 2008(11)
硕士论文
[1]高校国际化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D]. 苏李君.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人才国际竞争与我国人才国际化战略研究[D]. 王丽环.吉林大学 2009
[3]人才国际化战略初探[D]. 胡冰玲.苏州大学 2009
[4]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黄艳.兰州大学 2009
[5]我国研究生教育宏观结构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 包水梅.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64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60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