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的机构流动与学术成长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5 08:08
本研究以美国研究型高校和中国Q大学物理系的教师为对象,研究他们学术机构流动的频次、方向以及学术产出情况,同时分析了学术机构流动频次和方向分别对其学术产出的影响,并且对两个不同样本教师的学术机构流动和学术产出进行了对比,以观知中美研究型大学教师学术机构流动和学术产出的基本特征与差异。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学术机构流动方面,美国样本教师机构流动频次较高,在学术职业生涯前期大量教师向下流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向上流动的比例增加。Q大学物理系教师学术机构流动频次相对较低,大量教师与该校有学缘关系,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至今,其余大多数教师由国内其它高校流入,海外引进的教师比例较低。(2)在学术产出方面,美国样本教师的学术产出较高,而且机构流动频次与学术产出相关性不显著,向上流动的教师学术产出增加,主动流动的教师学术产出高于被动流动的教师。Q大学物理系教师的学术产出相对较低,机构流动频次与学术产出相关性不显著,由海外引进的教师学术产出高于一直在国内任职的教师。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样本高校分布图
第二章大学教师学术机构流动特征分析本文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美国研究型高校中选取153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师的个人简历,个人网站以及学校院系公布的个人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背景、自博士毕业后的学术机构变动情况、工作年限、学术职称等相关资料作为分析内容。样本高校的层次分布如图2一1,教师的专业、职称、性别分布如图2一2。其中机构排名在前10名的占44.44%,10名至20名的占24.18%,20名至50名的占20.26%,50名以后的占n.11%。教师中生物专业比例为41.8%,化学和物理均为21.6%,工程为150k。院士占49%,教授占51%。男性教师为85.60k,女性为14.4%。
2.不同身份教师的工作机构数量差异分析美国的学术职业呈现高度分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极少数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及学术声望的学术精英,伴随金字塔梯度的下降,学术人员的学术声望不断降低,数量却不断增加,处于最底层级的学术人员数量是最庞大的。随着一个人学术声望和学术成就的向上提升,学术职业开始出现层级流动,从而实现学术职业的层级发展。在本文中,样本教师的学术身份界定为两部分,其中包括一般研究型高校的教授群体,数量为75,占样本总数的49%。另一部分为院士群体,数量为78,占样本总数的510rk。对不同身份样本教师的工作机构数量进行分析,发现院士的平均工作机构数量为2.78个,而研究型高校的教授平均工作机构数量为2.双个,院士的工作机构数量在3个以上的比例高于研究型高校的一般教授。院士与教授群体在工作机构数量上的差异可通过图2一4形象地表达出来。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概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变迁分析[J]. 刘东霞.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11)
[2]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内容及其影响[J]. 徐辉. 教育研究. 2010(04)
[3]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J]. 林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02)
[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高校教师流动[J]. 蒋国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5]国内学术职业的研究进展述评[J]. 王佩贞,宋维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6]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J]. 李立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7]中国高校教师流动三十年[J]. 蒋国河.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6)
[8]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高校人才流动对策研究[J]. 李国伟. 科技资讯. 2009(32)
[9]基于学术人假设的高校学术职业流动[J]. 李志峰,杨开洁. 江苏高教. 2009(05)
[10]美国学术职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J]. 李志峰,易静. 比较教育研究. 2009(02)
硕士论文
[1]学术职业流动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研究[D]. 谢家建.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h指数及其适用性研究[D]. 陈红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626261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样本高校分布图
第二章大学教师学术机构流动特征分析本文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从美国研究型高校中选取153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师的个人简历,个人网站以及学校院系公布的个人信息资料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出教师个人的教育背景、自博士毕业后的学术机构变动情况、工作年限、学术职称等相关资料作为分析内容。样本高校的层次分布如图2一1,教师的专业、职称、性别分布如图2一2。其中机构排名在前10名的占44.44%,10名至20名的占24.18%,20名至50名的占20.26%,50名以后的占n.11%。教师中生物专业比例为41.8%,化学和物理均为21.6%,工程为150k。院士占49%,教授占51%。男性教师为85.60k,女性为14.4%。
2.不同身份教师的工作机构数量差异分析美国的学术职业呈现高度分层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极少数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及学术声望的学术精英,伴随金字塔梯度的下降,学术人员的学术声望不断降低,数量却不断增加,处于最底层级的学术人员数量是最庞大的。随着一个人学术声望和学术成就的向上提升,学术职业开始出现层级流动,从而实现学术职业的层级发展。在本文中,样本教师的学术身份界定为两部分,其中包括一般研究型高校的教授群体,数量为75,占样本总数的49%。另一部分为院士群体,数量为78,占样本总数的510rk。对不同身份样本教师的工作机构数量进行分析,发现院士的平均工作机构数量为2.78个,而研究型高校的教授平均工作机构数量为2.双个,院士的工作机构数量在3个以上的比例高于研究型高校的一般教授。院士与教授群体在工作机构数量上的差异可通过图2一4形象地表达出来。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概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变迁分析[J]. 刘东霞.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11)
[2]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内容及其影响[J]. 徐辉. 教育研究. 2010(04)
[3]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组织化历程及机构[J]. 林杰.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02)
[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高校教师流动[J]. 蒋国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2)
[5]国内学术职业的研究进展述评[J]. 王佩贞,宋维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6]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J]. 李立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1)
[7]中国高校教师流动三十年[J]. 蒋国河.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6)
[8]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高校人才流动对策研究[J]. 李国伟. 科技资讯. 2009(32)
[9]基于学术人假设的高校学术职业流动[J]. 李志峰,杨开洁. 江苏高教. 2009(05)
[10]美国学术职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J]. 李志峰,易静. 比较教育研究. 2009(02)
硕士论文
[1]学术职业流动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研究[D]. 谢家建.武汉理工大学 2008
[2]h指数及其适用性研究[D]. 陈红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6262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6262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