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20:19

  本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旨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完成我国高校创新实力的实质性提升,我国政府根据当前文化教育建设的基本国情提出的“2011计划”我国高校积极投入科研创新无疑是一剂兴奋剂,对国内各领域高校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协同创新起步较晚,在机制体制等方面都缺乏有效的经验和指导,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参与单位也都是在摸索学习中开展创新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工作进行多角度、更全面的思考和探索,便于我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能快速顺利的开展。本文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思考当前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基于协同学和创新理论对高校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第三部分剖析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并以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第四部分分别从政策供给、社会需求、创新模式、办学理念、管理能力及内部结构等方面对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加以分析;第五部分重点探讨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构建,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力求为当前高校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提供必要的参考;第六部分则是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的分析,通过分析比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劣,确定高校协同创新路径的主体及策略,在实现路径的基础上,从完善配套政策、组织建设、创新评价机制、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路径实现的政策保障体系。本文之所以将侧重于对高校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及实现路径的研究,是因为当前我国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运行模式,没有一套有效的组织架构体系,各创新中心仅仅是在政策引导下,结合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文秉着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运用所学知识及对一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践考察,归纳成文,希望对高校协同创新做出科学的评价,并以此对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等学校 运行机制 实现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
【目录】:
  • 致谢4-7
  • 摘要7-8
  • 1.引论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9-10
  • 1.3 研究意义10
  • 1.4 国内外理论与实践10-13
  • 1.4.1 国外理论与实践10-12
  • 1.4.2 国内理论与实践12-13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13-14
  • 1.5.1 研究内容13
  • 1.5.2 研究思路13-14
  • 1.6 研究方法14
  • 1.7 创新点14
  • 2.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14-17
  • 2.1 相关概念界定14-15
  • 2.1.1 协同14
  • 2.1.2 协同创新14-15
  • 2.1.3 高校协同创新15
  • 2.1.4 “2011计划”15
  • 2.2 协同理论15
  • 2.3 创新理论15-16
  • 2.4 协同创新理论16
  • 2.5 协同创新功能16-17
  • 3.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现状与问题17-24
  • 3.1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现状17-23
  • 3.1.1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模式17-19
  • 3.1.2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主体19-20
  • 3.1.3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环境建设20-21
  • 3.1.4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主体间联系21-22
  • 3.1.5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成果转化22-23
  • 3.2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问题23-24
  • 3.2.1 管理理念较落后23
  • 3.2.2 运行机制不健全23
  • 3.2.3 科研队伍不充实23-24
  • 3.2.4 经验理论不全面24
  • 4.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24-26
  • 4.1 政策供给24-25
  • 4.2 社会需求25
  • 4.3 协同模式与体制机制25
  • 4.4 高校办学理念25-26
  • 4.5 管理能力与效率26
  • 4.6 内部结构与能力26
  • 5.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的完善26-32
  • 5.1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27-28
  • 5.1.1 科技驱动27
  • 5.1.2 市场驱动27-28
  • 5.1.3 文化驱动28
  • 5.1.4 利益驱动28
  • 5.2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28-30
  • 5.2.1 报酬激励29
  • 5.2.2 资源共享激励29
  • 5.2.3 文化激励29-30
  • 5.2.4 政策激励30
  • 5.3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30-31
  • 5.3.1 强化跨部门科研合作30
  • 5.3.2 创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30
  • 5.3.3 合理科研经费配置30-31
  • 5.4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31-32
  • 5.4.1 评价内容31
  • 5.4.2 评价标准31-32
  • 6.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32-38
  • 6.1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路径选择32-33
  • 6.1.1 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优劣32
  • 6.1.2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优劣32-33
  • 6.2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路径实现33-34
  • 6.2.1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路径实现的主体33
  • 6.2.2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路径实现的策略33-34
  • 6.3 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路径实现的保障措施34-38
  • 6.3.1 加大各项配套政策的供给力度34-35
  • 6.3.2 培育积极进取的协同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35
  • 6.3.3 加大对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力度35-36
  • 6.3.4 完善协同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及利益分割标准36-37
  • 6.3.5 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创新高校办学理念37-38
  • 参考文献38-40
  • ABSTRACT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语;略论社科成果的创新价值[J];南方经济;1996年08期

2 赵振宇;正确认识社科成果的创新价值[J];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汪浩;关于创新规律性的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4 秦祖泽;创新的哲学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曹山河;论创新价值观[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弓克;;论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7 王建华;何小英;;创新得当:创新的伦理学要求[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孙建文;王新平;顾永强;;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的沃土[J];中国职工教育;2012年01期

9 陈澎;;创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J];求索;2012年04期

10 李井伍;;着力营造创新的浓厚氛围[J];江淮;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东;杜稳灵;;企业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A];现代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企业运行机制与思维创新研讨会议论文[C];2003年

2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贵州省老科协、贵阳市老科协课题组;;自主创新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A];贵州省第五届科技创新论坛文集[C];2009年

4 王桂兰;刘莹莹;;实施品牌战略 不断提高我省对外贸易自主创新能力[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王凤彬;甄珍;;创新研究中的多层次性及其发展前沿[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隋映辉;赵琨;丁海洋;;建设创新型城市:我国主要问题形成条件及政策建议[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李晓西;赵峥;;对科技创新驱动首都科学发展的认识与思考[A];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战略——2012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黄群慧;;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分析[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龚毅;杨利峰;;双元机制与企业创新驱动战略的相互关系研究[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林志扬;林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问题探讨[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杨艺;利用大数据开创新价值[N];重庆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潘辉 通讯员 刘爱德 李奉臣;用创新引领企业和谐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胡敬科;TCL电脑细分创新价值[N];中国企业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贾学颖;创新,我们还缺点什么[N];中国财经报;2009年

5 黄乃君;创新呼唤草根英雄[N];人民邮电;2010年

6 绍兴市林业局 徐江峰;以“三圈理论”指导创新实践[N];绍兴日报;2011年

7 天天;让创新成常态[N];人民邮电;2011年

8 ;创新价值的6种形式[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9 中铁三局桥隧公司 王新平;班组创新工作室:提升创新价值[N];工人日报;2011年

10 科技部调研室 刘琦岩;迎接颠覆性创新群集到来的挑战[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举;创新场域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马云俊;创新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创新效率评价[D];辽宁大学;2013年

4 何小英;创新得当论[D];中南大学;2011年

5 阎立;技术惯域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6 陈凤娣;论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周希炯;知识管理中知识转换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王敏;基于二元组织的企业颠覆性和维持性创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温恒福;教育创新组织的领导与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红玉;马克思的创新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黄蕊;基于协同创新的企业知识产权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3 郭飞;风险投资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易蓉;支撑企业发展的创新文化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吴军;创新驱动要素的维度体系、协同发展及路径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6 丁元杰;联盟能力、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郑小舟;M制药公司创新平台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陈昊天;跨界搜索对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9 张朦;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王欣;论可持续科技创新[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高等学校协同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74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