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21:33

  本文关键词: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就业教育 协同 协同主体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可以说是国家、社会和每一个莘莘学子共同关注的焦点,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也关乎国家的民生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促进大学生自身的成才,也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依靠高校的课程教育发挥作用,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也就是说应该在协同的视域下来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教育问题,通过大学生就业教育涉及的几个主体,即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学生自身的协作,通过一个全方位联动的形式,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提供良好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2011计划”提出了创建创新性国家的构想,从国家层面探讨了关于协同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思想同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高校创新力、解决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借鉴了协同创新理论的有关知识,主要以协同为研究的视角,,把大学生就业教育放在协同的过程中加以研究,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效果。本文的研究主要吸收协同理论的经验,将协同的重要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教育之中,通过对协同思想的论述、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论述及由本人总结出的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概念论述,在对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各主体既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自身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了各主体的发展趋势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在协同视域下发展的三个维度既教育资源、教育系统、教育实施维度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了解各主体应该如何更好的发挥协同作用,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协同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梳理、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分析出产生原因的主要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以协同思想为出发点,实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教育 协同 协同主体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7.3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目的10-11
  • 1.1.3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2-17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4-17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7-18
  • 1.3.1 研究主要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研究创新之处18-20
  • 第2章 协同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教育概述20-30
  • 2.1 协同概述20-23
  • 2.1.1 协同的含义20-21
  • 2.1.2 协同的功能21-22
  • 2.1.3 协同论的内涵22-23
  • 2.2 大学生就业教育概述23-27
  • 2.2.1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含义23-24
  • 2.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24-25
  • 2.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实现路径25-27
  • 2.3 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概述27-29
  • 2.3.1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含义27
  • 2.3.2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征27-28
  • 2.3.3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重要意义28-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3章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分析30-36
  • 3.1 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协同主体30-33
  • 3.1.1 政府发挥其教育导向作用30
  • 3.1.2 高校是就业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30-31
  • 3.1.3 用人单位提供教育实践平台31-32
  • 3.1.4 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参与性32-33
  • 3.2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三个维度33-34
  • 3.2.1 教育资源的共享33
  • 3.2.2 教育系统的联动33
  • 3.2.3 教育合力的实施33-34
  • 3.3 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协同的过程34-35
  • 3.3.1 协同主体的沟通34-35
  • 3.3.2 协同主体的协调35
  • 3.3.3 协同主体的合作35
  • 3.4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36-43
  • 4.1 问卷调查36-37
  • 4.1.1 调查基本情况36
  • 4.1.2 分析调研数据36-37
  • 4.2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37-40
  • 4.2.1 各主体协调性不强影响大学生就业教育平台作用发挥37-38
  • 4.2.2 各主体沟通不畅影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38
  • 4.2.3 各主体配合不到位影响就业政策的有效落实38-40
  • 4.3 影响因素40-42
  • 4.3.1 宏观因素40-41
  • 4.3.2 微观因素41-42
  • 4.4 本章小结42-43
  • 第5章 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途径43-53
  • 5.1 多层次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协同的体系43-45
  • 5.1.1 从政府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体系43-44
  • 5.1.2 从社会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体系44
  • 5.1.3 从高校层面构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体系44-45
  • 5.2 提升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认识增强自觉性45-47
  • 5.2.1 提升就业教育各个主体对协同的认识45-46
  • 5.2.2 积极鼓励各个就业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性46
  • 5.2.3 设置就业协同任务构建积极的情感体验46-47
  • 5.3 促进主体协同的协调与沟通提高教育能力47-49
  • 5.3.1 充分发挥教育平台作用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47
  • 5.3.2 合理配置优化教育资源47-48
  • 5.3.3 建立协作机构提升主体的协同沟通能力48-49
  • 5.3.4 发挥主体协同的合力提升就业教育的效果49
  • 5.4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为大学生就业教育提供保障49-52
  • 5.4.1 建立相关制度规范进行制度保障49-50
  • 5.4.2 开展家庭教育提供家庭保障50-51
  • 5.4.3 运用法律思维强化法治保障51
  • 5.4.4 加强社会舆论宣传给予社会保障51-52
  • 5.5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58-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0-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明,左顺根;湖南再就业工作任重道远[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卜以江;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晓旭;;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4年S1期

4 ;2004年就业工作基本要点[J];中国就业;2004年01期

5 邝光华;;实施“三个转变”保障充分就业——新形势下政府就业服务机制改革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4年09期

6 周平;;浅谈提高我国的就业质量问题[J];中国就业;2005年03期

7 罗栋祥;;关于灵活就业界定之探讨[J];中国就业;2005年03期

8 张小建;;沿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推进就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J];中国就业;2006年12期

9 卞;;内蒙古出台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意见[J];思想工作;2006年03期

10 毛建国;;为何一边民工荒一边就业难[J];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南城;林秋琴;;扩大就业与加快广西发展[A];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党的十六大经济理论与加快广西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韦祖煜;;扩大就业在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A];2006年“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就业与再就业有关问题的研究[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就业形式的灵活多样化[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5 强欢欢;;南京市新就业人员聚居空间的现状解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6 熊盛文;;六管齐下 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A];江西崛起与就业研究——江西崛起与就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熊盛文;;完善有关政策 促进灵活就业[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方火春;;充分就业的艰巨性及其应对策略[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9 张华;;2005~2020:中国青年就业三大难题与突围之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10 刘兴国;;关于我市灵活就业情况的调查和分析[A];江苏省经济法研究会2003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徐茗羽 记者 侯冰冰;鞍山就业工作规范化管理模式全省推广[N];鞍山日报 ;2007年

2 记者 张晶尧邋实习生 符皎;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局良好[N];安阳日报;2007年

3 记者 汤一原 刘宇鑫 徐飞鹏 周奇;今年新增就业力争不低于900万人[N];北京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吴新君;我州半年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的75%[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吴新君;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万[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刘建中 段利芹;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后旗出台新举措[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7年

7 台财;烟台:帮扶失地农民就业[N];中国财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郭东波;吉林:以创业促就业[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9 记者 陈钧 实习生 廖顺姝;就业再就业这根弦不能松[N];重庆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孙黎明;重庆明年新增就业岗位20万[N];重庆商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红;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朝安;社会组织促进劳动力就业的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于学江;中国农民就业保障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黄红华;统筹城乡就业中的政策工具选择与优化[D];浙江大学;2009年

5 李永捷;中国就业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梁策;我国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蒋阳飞;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林霓裳;我国商品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崔占峰;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满林;中国城市灵活就业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文莉;城市农民工就业弱势地位及改善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杨颖冬;失地农民就业政府帮扶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青青;绿色就业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孙磊;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6 刘晶;非正规部门就业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7 赵青;我国临时性就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8 何建宁;陕西省灵活就业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4年

9 陈彦彪;我国当前就业再就业问题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吴佳妮;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0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550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