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调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8:20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调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问题 社会交换理论


【摘要】:人际交往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日常生活,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人际交往还是一个人修养的综合体现,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准,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又是一个现代人所拥有的无形财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已成为一种生存、竞争、获得、发展的必要手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比较良好,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出现了一些困扰,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作为实现中国梦主力军的大学生,他们的人际关系和谐程度以及个人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积极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发、定性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充分借鉴社会心理学中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人际交往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了阐述。广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指大学生和社会中同其有关的一切人或者集体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狭义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指的则是在高校校园内同大学生有关的个人、群体之间发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其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类型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类型。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则主要分为政治思想、情感、学习、娱乐交往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领域、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是维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产生大学生群体合力的关键。结合阐述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中由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组成的一般命题系统,分析了该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主要是情感的互换是人际交往的动力、成功的经验是人际交往的助力、价值的判断是人际交往的导向、适时投入提升人际交往的新鲜度、对等互动巩固人际交往的稳定性、理性思维促进人际交往的积极性。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存在的互利性和功利性、多样性和虚拟性、平等性和不平衡性、高期望性和不稳定性、迫切性和主观性、异性交往心理的强烈性等特点,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如:忽视情感报酬的虚荣心理、失败情景刺激的恐惧心理、价值判断错误的嫉妒心理、投入不合时宜的孤独心理、不对等付出的自私心理、非理性判断的自卑心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方面入手,进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引导、人际交往意识教育、人际交往价值教育、人际交往挫折教育、人际交往道德教育、人际交往艺术指导,以此使大学生们避免虚荣、克服恐惧、战胜嫉妒、走出孤独、放下自私、摆脱自卑的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素质,让大学生通过适度把握人际交往的节奏以及掌握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来直面人际交往中的挫折或者不良情绪;同时高校还应该营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环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交往氛围、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体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人际交往以及锻炼的机会。健康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校园气氛,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升工作水平,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问题 社会交换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7
  • 1.1 选题依据11-12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目的12
  • 1.1.3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3 研究存在的不足15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5-16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4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16-17
  • 1.4.1 难点16
  • 1.4.2 创新点16-17
  • 第2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概述17-27
  • 2.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17-21
  • 2.1.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含义17-18
  • 2.1.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18-19
  • 2.1.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19-20
  • 2.1.4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20-21
  • 2.2 社会交换理论的相关概述21-24
  • 2.2.1 社会交换理论的发展21-22
  • 2.2.2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22-24
  • 2.3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交往的指导意义24-27
  • 2.3.1 情感的互换是人际交往的动力24
  • 2.3.2 成功的经验是人际交往的助力24
  • 2.3.3 价值的判断是人际交往的导向24-25
  • 2.3.4 适时投入提升人际交往的新鲜度25
  • 2.3.5 对等互动巩固人际交往的稳定性25
  • 2.3.6 理性思维促进人际交往的积极性25-27
  • 第3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现状分析27-33
  • 3.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27-29
  • 3.1.1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互利性和功利性27
  • 3.1.2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多样性和虚拟性27-28
  • 3.1.3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平等性和不平衡性28
  • 3.1.4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高期望性和不稳定性28
  • 3.1.5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的迫切性和主观性28-29
  • 3.1.6 大学生异性交往心理的强烈性29
  • 3.2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29-33
  • 3.2.1 忽视情感报酬的虚荣心理29
  • 3.2.2 失败情景刺激的恐惧心理29-30
  • 3.2.3 价值判断错误的嫉妒心理30
  • 3.2.4 投入不合时宜的孤独心理30-31
  • 3.2.5 不对等付出的自私心理31
  • 3.2.6 非理性判断的自卑心理31-33
  • 第4章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的调适措施33-45
  • 4.1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33-38
  • 4.1.1 进行人际交往的动机引导,避免虚荣33-34
  • 4.1.2 开展人际交往的意识教育,克服恐惧34-35
  • 4.1.3 强化人际交往的价值教育,战胜嫉妒35-36
  • 4.1.4 开展人际交往的挫折教育,走出孤独36
  • 4.1.5 进行人际交往的道德教育,,放下自私36-37
  • 4.1.6 开展人际交往的艺术指导,摆脱自卑37-38
  • 4.2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体素质38-40
  • 4.2.1 把握人际交往的适度空间38-39
  • 4.2.3 掌握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39-40
  • 4.3 营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环境40-45
  • 4.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交往氛围40-41
  • 4.3.2 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41-42
  • 4.3.3 提供多样的社会实践体验42-43
  • 4.3.4 创设校园网络交往平台43-45
  • 结论45-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蓓丽;张熠;;社会资本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之关系探究[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潘秀玲;;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6年26期

4 魏俊桃;陈谊;;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02期

5 李海萍;陶钧宜;;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6 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年04期

7 朱文科;;浅析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J];法制与社会;2010年24期

8 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解析[J];校园心理;2010年06期

9 于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探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1期

10 张素君;;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能[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春艳;;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的理论及实践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彪;;中职学生人际交往危机及其引导[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刘彦华;曾宪翠;;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差异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霞红;;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王俊红;张爱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归因特点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治权;;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疏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8 陈庆良;傅丽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探析[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解小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N];光明日报;2001年

2 王颖;我诚信,我美丽[N];大众科技报;2006年

3 张向东;苏南小学 校风建设硕果累累[N];眉山日报;2007年

4 山东 教师 贾春强;大学亟须补上“寝室关系学”一课[N];长江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科;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素燕;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3 张平丽;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4 张开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伟;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梁晓芳;农业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吴秀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倾向及其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国力心;高校贫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李进会;社会阶层视角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0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630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5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