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0 03:08

  本文关键词: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工业革命 新能源领域 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


【摘要】: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拂晓”,全球生产组织模式、生活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能源产业如何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又将如何应对新工业革命的冲击、适应和支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给出清晰的回答。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呈风靡云蒸之势,但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供给却捉襟见肘,培养方式相对落后,知识结构的前瞻性不足,不能有效适应新工业革命的挑战和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要求。高素质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部分,课程体系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它必须适应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技术要求”,能够给予学生满足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它必须满足新工业革命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能够奠基学生面向未来发展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十余所高校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的综合分析表明,现有课程体系基本上还固守着自上而下的传统知识架构和“车厢式”课程模式,与培养目标脱节,课程结构单一,全球化意识不足,导致整个本科课程体系前瞻性明显不足,跟不上新工业革命的步伐,与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高校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整体优于国内。他们主要通过提高课程模块中通识基础课程的开设比例来增强课程的通识性、基础性和综合性;通过在课程内容中加大对经管法及伦理教育的力度来贯彻“宽理论,厚基础”的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新革命的挑战。同时,其本科课程体系也存在如选修课比例过低、课程内容过多强调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和不足。为此,我国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建设应当首先明确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凸显课程体系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内涵;其次,改革课程模块,打造和融入前沿特色课程,构建一种纵横协同的“过程式”课程模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第三,重组课程内容,充实经管法及伦理教育,强化课程综合性,实现课程与国际接轨等,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完整知识观,使其能够更好地把握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前瞻和应对新工业革命浪潮。
【关键词】:新工业革命 新能源领域 本科教育 课程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9
  • 1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相关文献综述11-16
  • 1.2.1 新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挑战研究11-12
  • 1.2.2 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12-13
  • 1.2.3 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研究13
  • 1.2.4 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研究13-16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16-17
  • 1.3.1 研究思路16-17
  • 1.3.2 研究内容17
  • 1.4 研究方法17-18
  • 1.5 研究创新点18-19
  • 2 我国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面临新工业革命的挑战19-24
  • 2.1 新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影响19-21
  • 2.1.1 新工业革命兴起动因19
  • 2.1.2 新工业革命本质与核心19-20
  • 2.1.3 新工业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0-21
  • 2.2 新工业革命要求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21-22
  • 2.3 新工业革命对我国新能源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22-24
  • 2.3.1 人才培养规模偏小,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储备22
  • 2.3.2 知识结构前瞻性不足,培养质量无法紧跟新能源产业步伐22-23
  • 2.3.3 人才培养方式落后,无法适应新工业革命分散式与合作式要求23-24
  • 3 我国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现状24-41
  • 3.1 新能源领域本科专业设置概况24-28
  • 3.1.1 发展历程24-25
  • 3.1.2 发展规模25-27
  • 3.1.3 培养目标27-28
  • 3.2 新能源领域课程体系基本框架28-32
  • 3.2.1 课程框架28-30
  • 3.2.2 课程结构30-32
  • 3.3 新能源领域课程体系内容设计32-36
  • 3.3.1 课程体系的“专业.径”32-34
  • 3.3.2 课程体系的学科覆盖34-35
  • 3.3.3 课程体系的国际视野35-36
  • 3.4 我国新能源领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36-41
  • 3.4.1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脱节,培养要求缺乏针对性36-37
  • 3.4.2 “车厢化”的课程模式,,不利于知识的整合、设计与创新-37-38
  • 3.4.3 课程结构单一,开放性和综合性不够38-39
  • 3.4.4 学科知识覆盖性不广,难以与新能源价值链整体匹配39
  • 3.4.5 面向新工业革命不够,缺乏产业前瞻性39-40
  • 3.4.6 全球化意识不足,与国际接轨的课程滞后40-41
  • 4 国外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特点分析41-53
  • 4.1 国外新能源领域本科专业设置概况41-43
  • 4.1.1 可再生能源工程专业41-42
  • 4.1.2 太阳能专业42-43
  • 4.1.3 其他能源专业43
  • 4.2 国外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基本框架43-46
  • 4.2.1 课程框架43-45
  • 4.2.2 课程结构45-46
  • 4.3 国外新能源领域课程体系内容设计46-50
  • 4.3.1 课程体系的“专业.径”46-47
  • 4.3.2 课程体系的学科覆盖47-49
  • 4.3.3 课程体系的国际视野49-50
  • 4.4 国外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特点50-53
  • 4.4.1 重视通识教育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50-51
  • 4.4.2 注重经管法及伦理类教育,体现“宽.径”和“厚基础”思想51
  • 4.4.3 强调国家中心主义,全球意识不够51-52
  • 4.4.4 选修课比重偏低,难以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52-53
  • 5 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建设思路53-59
  • 5.1 构建新工业革命下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53-54
  • 5.1.1 立足新工业革命人才需求,满足培养目标的根本价值53
  • 5.1.2 把握新能源整体价值链,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和发展性价值53-54
  • 5.1.3 突出高校办学优势,反应课程体系独有的特色价值54
  • 5.1.4 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人本价值54
  • 5.2 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框架设想54-56
  • 5.2.1 新工业革命下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的模式取向54-55
  • 5.2.2 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模块设想55-56
  • 5.3 新工业革命下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内容的选择56-59
  • 5.3.1 充实经管法及伦理教育,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完整知识观56-57
  • 5.3.2 强化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与能源价值链整体匹配57
  • 5.3.3 打造新能源前沿特色课程,加强课程体系的前瞻性57-58
  • 5.3.4 树立全球开放视野,实现与“国际接轨”58-59
  • 6 结论与展望59-61
  • 6.1 结论59-60
  • 6.2 局限及展望60-61
  • 致谢61-63
  • 参考文献63-67
  • 附录67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7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期刊浏览[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9年11期

2 徐友龙;;转型升级看长兴[J];观察与思考;2010年06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会议上半场问答[A];2010年秋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3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高初建;中国逐渐引领新能源领域[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2 见习记者 李艳芳;民企将是新能源领域主力军[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3 经济视点报记者 张蕊;搭高铁“便车” 宇通客车领跑新能源领域[N];经济视点报;2014年

4 记者 范京蓉;加强新能源领域合作[N];深圳特区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汝辉;新能源领域里的杰出开拓者[N];中国商报;2012年

6 晓王;积极应对新能源领域贸易摩擦[N];中国建材报;2013年

7 见习记者 张莹莹;汇川技术6亿投资四项目向新能源领域延伸[N];证券时报;2011年

8 记者 罗添 实习记者 李冰;爱国者借英利涉水新能源领域[N];北京商报;2010年

9 关山;中国航天进军新能源领域[N];中国航天报;2006年

10 记者 张朝辉;就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合作进行座谈[N];保定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晓华;面向新工业革命的新能源领域本科课程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48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648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6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