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机理及测度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22:0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机理及测度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形成机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
【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我们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一种基于心理过程的责任行动”,并概括总结其实践性、利他性、动态性、示范性、可塑性、自觉性等特征,以形成“责任行动”的外在、内在约束力为划分标准,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划分为任务型社会责任感和关系型社会责任感,从“责任行动”的参与主体、主要环节和影响因素一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 综合运用文献法、描述性研究法、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构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项目分析、信效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等分析。同时,参考背景性调查的分析结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及特点进行测度。 最后,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分析结果和背景性问题调查结果,提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对策,,即不断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大力开展实践教育,有效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充分重视榜样示范作用以及更多关注责任教育薄弱环节。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形成机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目的10
- 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内容10-11
- 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意义11
- 1.3.1 理论意义11
- 1.3.2 现实意义11
- 1.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方法11-13
- 1.4.1 理论研究用到的方法11-12
- 1.4.2 实证研究用到的方法12-13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综述13-17
- 2.1 内涵研究综述13
- 2.2 形成机理研究综述13-14
- 2.3 测度评价研究综述14-15
- 2.4 提高策略研究综述15-17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的理论基础17-24
-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17-18
- 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原理18
- 3.3 心理学相关理论18-20
- 3.3.1 社会认知心理学18-19
- 3.3.2 社会认同理论19
- 3.3.3 社会学习理论19-20
- 3.3.4 亲社会行为研究20
- 3.4 社会学的相关理论20-21
- 3.5 伦理学相关理论21-22
- 3.5.1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1
- 3.5.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1-22
- 3.6 教育学相关理论22-23
- 3.6.1 我国的素质教育22-23
- 3.6.2 发达国家的公民教育23
- 3.7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思想文化23-24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内涵24-35
- 4.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定义24-26
- 4.1.1 责任认知25
- 4.1.2 责任认同25-26
- 4.1.3 责任行动26
- 4.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26-29
- 4.2.1 主要环节26-27
- 4.2.2 参与主体27-29
- 4.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征29-33
- 4.3.1 实践性30
- 4.3.2 利他性30-31
- 4.3.3 动态性31
- 4.3.4 示范性31-32
- 4.3.5 可塑性32
- 4.3.6 自觉性32-33
- 4.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分类33-35
-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构建35-64
- 5.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预测试问卷的形成35-36
- 5.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选取35
- 5.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预测试问卷题目的提出35
- 5.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预测试问卷题目的修正35-36
- 5.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正式问卷的形成36-61
- 5.2.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36
- 5.2.2 项目分析36-40
- 5.2.3 因素分析40-47
- 5.2.4 信度分析47-61
- 5.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形成61-64
- 第六章 基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量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测度评价64-80
- 6.1 整体数据分析64-70
- 6.1.1 可靠性分析64-66
- 6.1.2 描述性分析66-70
- 6.2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70-72
- 6.3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72-74
- 6.4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74-80
- 第七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背景性问题分析80-92
- 7.1 程度单选题分析80-81
- 7.2 复选题分析81-85
- 7.3 排序题分析85-86
- 7.4 单项选择题分析86-91
- 7.5 背景性问题小结91-92
- 第八章 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对策92-106
- 8.1 不断加强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92-94
- 8.1.1 保证好责任教育的“质”92-93
- 8.1.2 把握好责任行动的“度”93
- 8.1.3 运用好责任教育的“法”93-94
- 8.2 大力开展实践教育94-97
- 8.2.1 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94-96
- 8.2.2 积极开展社会责任教育主题实践活动96-97
- 8.2.3 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97
- 8.3 有效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97-99
- 8.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98
- 8.3.2 以“双主体”教育为原则98-99
- 8.3.3 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评价体系为保证和反馈99
- 8.4 充分重视榜样示范作用99-103
- 8.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100-101
- 8.4.2 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101-102
- 8.4.3 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先进性建设102-103
- 8.4.4 加强社会精英的合理性选择103
- 8.5 更多关注责任教育薄弱环节103-106
- 8.5.1 更多关注大二年级责任教育104
- 8.5.2 更多关注自我发展责任教育104-105
- 8.5.3 更多关注职业责任教育105-106
- 第九章 结论106-107
- 参考文献107-111
- 附录 A111-119
- 附录 B119-124
- 附录 C124-128
- 附录 D128-130
- 附录 E130-132
- 附录 F132-134
- 致谢134-135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13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琳;;霍夫曼移情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2 张宗海;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2年03期
3 魏进平;白星;;浅论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9期
4 ;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12期
5 卜雪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6 朱晨静;;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夏丽萍;;社会责任感的生成机理及表征[J];江淮论坛;2009年06期
8 沈国桢;浅析责任的涵义、特点和分类[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9 刘世保;田宏杰;;基于责任事件的责任教育概念分析及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5期
10 程国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1年18期
本文编号:1033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033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