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我国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9:13

  本文关键词:我国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工科院校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全人培养理念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腾飞,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世界繁荣发展。然而人们逐渐发现生活并没有向着预期美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我们不断面临着人性冷漠、拜金主义、精神空虚、空气污染、信任危机、贪图物质享受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教育方面,民众逐渐有了更深刻的反思,研究者不断地认识到,专业教育己不能提供一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发展所需要的养分,教育应关注学生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重视发现自我的尊严。尤其在工科类院校,通识课程内容体系失衡,人文艺术社科类通识往往被忽视因此,,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问题更加突出,以培养全人为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加迫在眉睫。 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第二章,追溯了与通识教育及课程设置相关的教育思潮和理论,主要介绍了全人教育思潮和知识整体论以及均衡论;第三章,通过对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工科院校的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章则选取了三所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工科院校,重点介绍了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第五章,也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在结合理论诉求,问题分析以及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构想。 全文通过研究试图提出“完整的人”的模型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设计了以“完整的人”为培养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结果对改进和完善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有一定的理论导向和可行性。
【关键词】:工科院校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全人培养理念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5
  • 1.1 问题的提出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2.1 理论价值10-11
  • 1.2.2 实践意义11
  • 1.3 概念界定11-15
  • 1.4 文献综述15-21
  • 1.4.1 研究现状15-21
  • 1.4.3 现有研究的不足21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21-25
  • 1.5.1 研究思路21-22
  • 1.5.2 研究方法22-25
  • 第2章 相关理论的研究25-35
  • 2.1 全人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25-32
  • 2.1.1 全人教育发展概述25-27
  • 2.1.2 全人教育的基本主张27-29
  • 2.1.3 全人教育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启示29-31
  • 2.1.4 简评31-32
  • 2.2 通识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一一知识整体论与均衡论32-35
  • 第3章 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现状35-57
  • 3.1 工科院校的特点分析35-37
  • 3.2 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通识教育37-38
  • 3.3 调查说明38-40
  • 3.3.1 调查工具38-39
  • 3.3.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39-40
  • 3.4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现状40-44
  • 3.4.1 工科院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认识不充分,缺乏重视40-41
  • 3.4.2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不科学,忽视工科学生的学习需求41-43
  • 3.4.3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配套的相关规范43-44
  • 3.5 学生学习通识教育的差异分析和回归分析44-54
  • 3.5.1 通识教育满意度主要取决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44-48
  • 3.5.2 工科院校学生对通识教育学习收获的分析48-50
  • 3.5.3 学生学习通识教育的收获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50-52
  • 3.5.4 通识教育的差异分析52-54
  • 3.6 社会及企业对通识教育的诉求54-57
  • 第4章 理工科大学的通识教育经验与启示57-65
  • 4.1 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57-59
  • 4.2 纽约理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59-61
  • 4.3 麻省理工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61-65
  • 第5章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65-79
  • 5.1 通识教育课程的理念引领65-68
  • 5.2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68-70
  • 5.2.1 “完整的人”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平衡68-69
  • 5.2.2 “完整的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均衡69
  • 5.2.3 基础性和深刻性融合、广度与深度的融通69-70
  • 5.2.4 平衡、包容和联结70
  • 5.2.5 “动态设计”和“有限目标”70
  • 5.3 基于被调查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构建70-75
  • 5.3.1 通识教育内容体系的目标70-71
  • 5.3.2 基于被调查的五所工科院校的内容模块体系构建71-75
  • 5.4 通识课程体系的相关规范75-76
  • 5.5 实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保障76-79
  • 参考文献79-83
  • 附录83-91
  • 附录A:面向学生的通识教育问卷83-89
  • 附录B:面向学生的通识教育问卷89-9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91-93
  • 致谢93-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2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3 谢应光;;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中文课程体系的设置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4 孙晓玲;;融通广度与深度的全人教育——香港理工大学通识教育及其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聆灵;我国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2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47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047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d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