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发布时间:2017-11-19 04:25
本文关键词:社会性别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性别教育 道德教育 法律教育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一门以思想教育为依托,以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支点,以人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为归宿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蕴含着深刻的人本教育主题。由于本课程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和普适性,一方面,教育“性别中立,,观念无形中被强化,另一方面,“因性施教”却被遮蔽,为此,本课程教育中的社会性别敏感问题成为了一个悬而不谈的问题,教育人本化由此也打了折扣。在充满个性张力的信息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性化和人本教育的诉求更加凸显,为满足这一形势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要积极引进和借鉴有关教育理论的最新实践成果,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回应人本教育的时代诉求。 社会性别教育是一种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超越“性别中立”和“因性施教”的局限,从根本上是为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此而言,社会性别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人本教育的诉求是不谋而合,作为通识教育范畴,两者的教育目标及定位也存在交集,为此,在本课程中融入社会性别教育是十分必要也是可行的。本选题研究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文本和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社会性别盲区;二是社会性别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及路径。在人本教育背景下,社会性别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体现个性化和人本化教育诉求的一种尝试,它以“具体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结合性别群体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本教育。 本选题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分析-综合”的方法论原则,针对教材文本和教学过程提出了社会性别教育问题的识别方法,全面深入阐述了差异教学法、批评与思考教学法、情景与体验教学法、故事与对话教学法等社会性别教育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并对社会性别教育如何融入理想信念、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示例,从而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凸显人本教育理念提供论据与支撑。同时,基于在本选题研究方法和路径的基础上,对社会性别教育如何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也进行了思路分析,为促使社会性别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面渗透提供参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琴;刘筱红;;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高等教育必修课的教育政策思考——以H师范大学试点为个案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黄河;;男性研究对性别平等教育的意义[J];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3 李慧英;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3期
4 方刚;;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5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1期
6 李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03期
7 谭琳;;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国家责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陈霞;;教师性别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9 陈文;;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J];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周小李;;论教师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202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202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