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中国古代通识教育的传统及其问题——知识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03 13:21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通识教育的传统及其问题——知识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通识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 知识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提出高等教育中的三种知识的分析框架,即通识性知识、学术性知识和职业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分析,发现三种知识在传统上处于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呈现三个特征,即通识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合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合一,通识教育与学术知识合一。换句话说,意识形态化的通识教育在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导作用,抑制了学术知识和职业知识的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2
【正文快照】: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通常是与专业教育一起来讨论的,而且通常会借用专业教育来定义通识教育,比如有人说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或“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等。从历史上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6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谈儒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教育的两种改革路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刘刚;;诠释论视阈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谈儒强;;探寻师道走向 确立师德坐标[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祖伟;张炯;李唐;;企业家创新、渐进式技术引入与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3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许可峰;;传统尊师观念及其现代转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孙华;;百年高校招生政策中的效率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转型时期我国课堂教学特点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唐燕;;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兴起[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董静芳;;晚清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教育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梁德智,于殿举,刘小勇;通识教育在外语类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阶段的地位及其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吕静波;;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职业时空;2008年09期

4 陈曦;;复旦大学 通识教育造就栋梁之才[J];教育与职业;2008年34期

5 程斯源;杨登明;王慧;;探路通识教育 着眼全面素质,现代化大学应塑造出睿智的灵魂[J];教育;2010年32期

6 宋亮;;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观[J];教育;2010年32期

7 ;复旦学院简介[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1期

8 刘智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刘世昌,谷建春;高等教育分化与整合的历史追溯与现实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10 朱红岩;;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田玲;;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影响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4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刘惠民;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丁玉贤;;试论通识教育对理工科大学发展的影响[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7 杨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格培养[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焕云;;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9 蒋凯;陈学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陶永元;;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探索[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朱振国;教育部刘曙雄: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褚国飞;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记者  沈祖芸 杨晨光 唐景莉;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林安梧;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现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王乐;通识教育成“必修课”[N];文汇报;2011年

7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李灿华 李杏;从“T”型到“米”型[N];湖北日报;2006年

8 复旦大学校长、教授 杨玉良;今天我们该如何培养人才[N];解放日报;2010年

9 王定华;美国大学生所体验的通识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记者 李雪林;复旦64个专业招生3420人[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马嘉;重学轻术:论日本高等新闻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2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曾双宝;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48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248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4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