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
本文关键词: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
【摘要】:本文利用大学生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探讨了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工资和就业稳定性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过度教育对起薪有显著负效应,专业匹配对大学生起薪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提升大学生当前工资水平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能岗匹配者的起薪要显著高于低能高配者,不过能力匹配对大学生当前工资的影响并不显著;过度教育者的就业稳定性较差,出现跳槽的概率较高,专业严格匹配者的跳槽率高于专业不匹配者,而高能低配者的跳槽概率要显著高于低能高配者。因此,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目标,需要构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等多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匹配质量。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基金】: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就业匹配与大学生就业促进”(项目编号:09AZD038)
【分类号】:G647.38
【正文快照】: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初次就业率①来看,大学生就业整体上保持稳定,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7.8%,2003-2011年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②。然而,大学毕业生却面临低质量就业问题:一是,工资普遍不高。麦可思2009~2011年大学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本波;;创造就业岗位与提高就业质量并重[J];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11期
2 雷玉梅;;如何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陈维厚;;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就业质量的视角[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7年08期
4 张权范;;加强专业建设 提升就业质量[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石彤;王献蜜;;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彭国胜;陈成文;;关于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以青年农民工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12期
7 冯艳;李姚迪;徐呈旭;;研究生就业质量量化评价相关问题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04期
8 秦建国;;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王永春;;基于职校教育的学生团队理念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2期
10 杨美玲;;论当前技校学生的就业与就业指导问题[J];时代金融;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t ;;女性就业参与率与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熊舸;何晓琼;陈怡露;;基于就业质量提升的第二课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3 卢平;;加强职业指导 提高就业质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卢平;;加强职业指导 提高就业质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5 赵帅;;“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对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梁世翔;王芳;;基于学、岗、就“三态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孙俊台;;精心实施品牌战略 努力办好重点职校[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秀芬;杨娟茹;刘宏全;;变革环境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9 张培德;;新时期上海普通高校就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海榕;;金融危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充分就业的新思考[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武唯;就业质量提升 结构矛盾突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2 王亚栋;瞄准可持续就业的方向[N];人民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陈露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N];四川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陈 程;别让来之不易的岗位得而复失[N];哈尔滨日报;2006年
5 路平;提升就业质量:企业该做点儿什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6 记者冯淮河;各地出实招 项目收实效[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1年
7 刘素华;就业质量与企业的社会责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祝振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就业质量[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9 吕东浩;致公党大连市委呼吁提高就业质量[N];人民政协报;2007年
10 郭晋晖;新增就业质量回升去年三成“有单位”[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许彦;中国转型期就业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徐平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丽艳;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杨雅婕;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适应整合测验方案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傅端香;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艳茹;社会资本视角下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玉军;新生代农民工公共就业服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闫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供需分析及提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丽芳;经济转型期我国就业质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2 张亚利;关于大学生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林宝灯;经济管理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丁玲;非典型雇佣从业人员就业质量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5 温林林;河北省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及其对就业质量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6 肖琳;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7 高兴艺;就业质量测度及其对就业数量影响的实证研究:1990-2009[D];山东大学;2012年
8 宋小帆;中职生就业质量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9 袁栋;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苏士尚;就业质量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9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269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