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科技创新功能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增长──以郑州高新区大学城为例
本文关键词:大学城科技创新功能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增长──以郑州高新区大学城为例 出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内生增长理论 大学城 聚集效应 市场机制 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
【摘要】:在内生增长理论中,知识积累、技术进步源于人们对于人力、知识资本的投资,对于人才的吸纳。大学城作为知识密集区,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发挥着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大学城与区域经济建立良性互动需从内部、外部两方面着手:以项目带动,实现高校的融合,加快内部"软环境"建设,形成聚集效应;引入多元化中介机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减少政府干预,在大学城与企业之间建立有效衔接。互动机制的建立促使大学城科技创新功能更好地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分类号】:G649.2
【正文快照】: 大学城是具有一定规模、基于特定区域的知识密集区。我国大学城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有55座之多。大学城利用大学聚集、人才聚集、资源共享优势,为相关产业提供智力和物力支持,提升了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但大学城科技创新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心展;大学城的聚集与辐射效应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骞;袁运生;;恩施州打造鄂西圈增长极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2 曾维莲;刘天平;;西藏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3 王殷殷;;论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8期
4 文乐;麻学锋;;乡村旅游对农民的收入效应及其机制探究——以凤凰县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5 任认;;中国农民工问题与二元经济结构恶性循环累积的效应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6期
6 高向坤;;重庆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聂明华;;试论大学城对周边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以福州大学城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7期
8 李增广;单玲玉;;威海引进韩资的现状探究及建议[J];当代经济;2007年10期
9 潘月;;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发展问题[J];当代经济;2010年19期
10 陈红梅;方淑芬;;大学城的聚集经济效应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大任;;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近代东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讨[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迪航;农户融资困境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翟玉龙;人力资本与少数民族就业能力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张金英;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满强;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顺;公民权利视角下的中国农民民生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吴涛;辽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王璐;企业财务危机组合预警与控制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智勇;漠河县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胡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马珂;社会学视域下呈贡大学城周边聚居变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昕;关于二战后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小华;农村“空心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肖莎莎;内蒙古草原地区工矿业开发中经济增长与牧民收入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刘飞飞;内蒙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包金亮;内蒙古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江;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的教育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闫秀娟;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景芝英,徐雪梅;试论聚集经济的本质[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11期
2 田明,樊杰;新产业区的形成机制及其与传统空间组织理论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3 胡珑瑛,王建华;高技术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评价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高飞;关于产业聚集的地理学思考[J];经济地理;2002年02期
5 迈克·E.波特,郑海燕,罗燕明;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2期
6 何心展,俞建伟;浙江省五大高教园区建设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7期
7 徐志伟;现代大学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J];江苏高教;2001年06期
8 刘乃全;产业聚集理论及其发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何心展,张真柱;建设大学城 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怀录,张旺锋,刘小英,苏芳;全国大学城发展现状及其对甘肃建设大学城的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4期
2 邹建锋;大学城暗含高教危机?[J];发展;2004年02期
3 汪亮;大学城的“热”与“冷”[J];w挛胖芸,
本文编号:13375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3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