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构建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出处:《教育研究》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一流本科教育 人才培养体系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
【摘要】:构建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肩负的时代使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建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顶层设计是"整体谋划、地学先行、分步推进",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的转变,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向全方位开放的协同教育转变。学校着力优化机制,积极构建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旨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机制,搭建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内外协同机制,强化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渗透交融机制,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链接机制,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服务机制。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mission of the high level universities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first-rat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is "overall planning, geo-science first." "step by step", the successful realization of three changes: from the focus on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to the ability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ubject of knowledge as the center to the student-centered transition. From closed school education to all-round ope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chools focus on optimizing the mechanism, and actively build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with equal emphasis on academic an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chanism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build a cooperativ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Promote the effective link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first class and the second class, and perfect the service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分类号】:G647
【正文快照】: 一流本科教育是奠定一流大学发展的基础。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本科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基础,更是服务行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亟待通过科技创新、科教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美茹;;莱斯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余东升;;评估一流的本科教育:路径与价值——美国的经验及其意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3 王强;周刚;朱启超;仲辉;;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9期
4 余际从;段怡春;赵连荣;沙景华;刘粤湘;储祖旺;曹希绅;承金;徐绍红;;我国地质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N];光明日报;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范兴财;范振林;;浅论地质类教育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11年24期
2 刘希军;岑亮娟;;浅谈地质类研究生培养[J];经营管理者;2012年12期
3 肖长来;梁秀娟;高淑贞;苏小四;段长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年01期
4 张茜;洪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与改革研究——莱斯大学的办学经验对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5 崔陆军;;关于大学中通识教育教学与跨学科科研有机结合的探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7期
6 沈忠悦;李睿;沈晓华;陈宁华;;加强地学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野外工作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12年03期
7 余涛;杨忠芳;侯青叶;冯海艳;夏学齐;;地球化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年03期
8 顾建民;刘爱生;;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7期
9 沈忠悦;商亮节;潘小青;张志亮;;精心设计综合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结晶学及矿物学”实验课程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肖长来;梁秀娟;高淑贞;苏小四;段长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A];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克勤;葛文胜;林善园;;中国百年地质教育史回顾及思考[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传飞;中国地质调查局人才教育培训现状与需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2 庄丽君;刘少雪;;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3 刘海燕;;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3期
4 韩水法;;美、德大学的高淘汰率[J];教师博览;2006年10期
5 闫月勤;周本宽;黄庆;;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及其特色[J];江苏高教;2006年01期
6 王灿生,严泰杰;英国地质类研究生的培养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1996年04期
7 杨承运,卢晓东,刘雨,吴朝东;国外地学教育概况和一些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0年01期
8 赖旭龙,唐小丽;英国高等地质教育情况简介[J];中国地质教育;2001年01期
9 赵鹏大;吕新彪;欧阳建平;杜远生;李正元;魏民;吴太山;庞岚;;坚持教育改革 培养“五强”地学创新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1期
10 《高等地质教育现状调查及人才供需分析》课题组;余际从;刘粤湘;赵奇;居新会;;我国地质类专业办学点和人才供求状况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张锦高;[N];光明日报;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凤君;苏醒;;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2 冯文博;罗维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6期
3 章晓莉;钱美华;;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初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年05期
4 赵英辉;;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32期
5 李海涛;;黑龙江大学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年07期
6 陈健;;依托校友资源 加强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02期
7 朱宪伟;杨夏;;国际一流航空航天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特点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年01期
8 周艳琼;;高校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王兰兰;;应用型本科院校CBE人才培养控制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06年14期
10 刘跃军;;人才战略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国忠;张岩;张存林;;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光学工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张妍;;麻省理工学院的STS教育[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胡明;俞学明;;当代高校教育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探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雷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5 倪师军;曹俊兴;程孝良;;特色文化铸校魂 立足优势育人才——成都理工大学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A];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伟;;农业院校“双创”教育体系之构建[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张博文;;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办的背景与动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石莉;;网络环境下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的思考[A];北京高校档案学术论文汇编[C];2006年
9 郑勇;刘凤然;马秀坤;;大学生科技活动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探索[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付家才;郭明良;;“本科”+“技师”+“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环境系教学副系主任 胡洪营;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N];新清华;2004年
2 赵秀红;构建中国特色创业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王立文 武志成 金永伟;天大建成“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N];天津日报;2005年
4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职博士生 夏鲁惠;构建生态良好的区域高教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吴琳邋本报通讯员 姜雪;着力提高创新能力[N];光明日报;2008年
6 林琳 刘静 李莹;外来“和尚”会念什么“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本报记者 赵笛;我市高校获10项高教国家级教学成果奖[N];青岛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张琪;构建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05年
9 记者 赖红英 通讯员 朱玉尊;广州大学完善学位教育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华长慧;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N];宁波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薛利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贺兰;当代中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唐霞;中美爱国主义教育现状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陈禹;人力资源开发背景下美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士彬;网络文化视野中大学生价值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陈渊;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影响析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贺玉琴;对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思考[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熊平安;从考试作弊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陶楠;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6 王福安;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薛飞;高校校园危机的教育体系干预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8 胡志超;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枝琳;云南省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开放化的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安庆;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2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8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