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与云南中等学校师资培养
本文关键词:西南联大与云南中等学校师资培养 出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在昆明的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按照教育部指示和云南省地方教育机关要求,参与了诸多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的活动,其中1938与1939年对中等学校师资的培养,便是其为边疆教育建设的贡献之一。在这两次师资培养中,西南联大不仅派出强大的讲师阵容,而且讲授内容既针对着云南中等教育的客观实际,也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智力需要紧密结合。西南联大的这些努力,是中国高等学府抗战建国实践的一个缩影,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也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Abstract]:In the eight - year period of Kunming , the Southwest Joint University has participated in a number of closely related activities wit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eight - year period of Kunming , which is one of the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ontier education in 1938 and 1939 .
【分类号】:G649.29
【正文快照】: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全国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在国民政府的教育体系中,高等学府除了完成校内的正常教学外,还负有协助所在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责任[1]。西南联大在昆明的8年时间里,按照教育部指示和云南省地方教育机关要求,参与了诸多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的活动,现在为人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继安;;陈独秀去世:社会各界的态度与反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周勇;;哲学、诗歌与智术——柏拉图的千古课程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6 刘龙心;;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7 王慧敏;;彩笔调和两半球——试论吕碧城的海外新词对传统词体的突破[J];长江论坛;2010年06期
8 张森;;略谈沈从文研究中的史料问题[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9 陈海儒;;“跑警报”背景下的西南联大教授[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熊飞宇;;抗战语境下的国共之争:“《野玫瑰》风波”释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2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与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吴宓为中心的个案研究[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2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6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7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蒋书丽;论吴宓中西融合的文化理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俊杰;抗战浪潮中的“玫瑰红”[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雷生;钱宾四《论语新解》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苗苗;张季鸾报业活动中人脉网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席力飞;论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功用观及其中国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7 朱彦茹;毛彦文的婚恋经历与时代变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晓霞;滇缅抗战与现代文学[D];西南大学;2012年
9 王磊;学衡派的精英主义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邓云涛;国故与新知的不同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惠;论西南联大联合办学的基础与特色[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2 蒋连华;蒙自与西南联大文法学院[J];档案与史学;1998年01期
3 罗能勤,朱继洲;西南联大的办学经验对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借鉴意义[J];江苏高教;2002年05期
4 余斌;;漫说西南联大中文系[J];边疆文学;2005年01期
5 张建新;周雷;薛飞;;中华学魂 时代倒影[J];检察风云;2007年23期
6 王石川;;深深怀念“中国史上最强大学”——西南联大[J];教育;2007年36期
7 俞海洛;西南联大教育理念对当今高校合并融合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3期
8 何兆武;;穷酸的西南联大与3位诺贝尔奖得主[J];光谱实验室;2008年06期
9 王泉根;;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J];博览群书;1997年04期
10 杨立德;西南联大师生的敬业精神——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60周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俊;;抗战时期迁滇知识分子在云南的调查研究——以西南联大为讨论的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王献玲;;西南联大清华服务社的生产自救运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姚加惠;张亚群;;西南联大管理模式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4 肖雄;;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吕文浩;;日军空袭威胁下的西南联大日常生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6 李巧宁;陈海儒;;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奖助贷金资源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于化民;;“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房列曙;;论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A];1945—1995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纪念集[C];1995年
9 武守志;;关于大学的常识宣示[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郭镛;;高校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探析[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霞 陈云芬;国内外高校抢滩云南教育市场[N];云南日报;2009年
2 杨耕身;西南联大为何仍然值得纪念[N];东方早报;2007年
3 李江涛;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N];人民日报;2007年
4 何勇;珍视西南联大的遗产[N];人民日报;2007年
5 顾农;访西南联大旧址[N];贵州政协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罗霞 李沙青 本报驻北京记者 杜京;西南联大暨云师大喜庆建校65周年[N];云南日报;2003年
7 记者 李沙青;云南西南联大研究会在云师大成立[N];云南日报;2006年
8 冰启;今日高校应从西南联大吸取经验[N];东方早报;2007年
9 王石川;今天,我们深深怀念西南联大[N];工人日报;2007年
10 杨慧中;学生眼中的联大教授及其育才之道(上)[N];云南政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西南联大的管理文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吴小征;西南联大学术与教学互动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3 郭欣;西南联大人才培养模式初探[D];河北大学;2010年
4 刘京京;西南联大矛盾论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健;西南联大爱国精神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D];清华大学;2005年
6 熊万曦;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泽秋;学术自由及其制度安排[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李元胜;西南联大“教授治校”的产权理念与办学成效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王劝;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石利娟;西南联大师资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1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1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