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出处:《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实际,从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各级科技竞赛、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考试方法改革等培养环节构建以及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等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Abstract]: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important basic cours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s at all level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are introduc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links such as the reform of examination method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uarantee mechanism such as the professional tutor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作者单位】: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处;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一般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141123A)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2.4
【正文快照】: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任务。如何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构建与一般工科院校人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华;曲翔;;刍议学生工作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2 张占国;孙丽霞;张玉峰;;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3 方力;;浅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4 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职会亮;马超;施宏伟;;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途径与未来[J];文教资料;2011年16期
6 张严冰;邹军;冯靖;;浅议大学生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7 张晋京;李翠兰;吴景贵;张志丹;;构建小型研讨班,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2期
8 黄超;;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9 吕平;;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年06期
10 欧阳建超;;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静;;校外科技教育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初探[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2 王宏涛;卢荣胜;黄强先;;开拓创新,加快测控技术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严宗泽;;简论应用型大学创新能力培养的全程化建设——兼谈创新教育的目标设定[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泽兵;申现瑛;彭平;;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5 何玉青;;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思考[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桂荣;李小飞;杨芳;;对我校研究生创新教育问题的思考[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威;;创新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畴镛;陈光亭;徐毅鹏;;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培养创新应用人才[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9 刘秀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教学与实践的平台[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10 于振涛;;实验室与校内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探究——基于理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视角[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特派记者 常河;恢复大学生免费到工厂实习[N];江淮时报;2006年
2 宋华茹;国家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N];河南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煜 通讯员 徐博东;尔肯江·吐拉洪来保慰问困难大学生[N];保定日报;2006年
4 华中科技大学 席鸿建;注重增强大学“四种能力”[N];光明日报;2007年
5 蔡照坚;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及对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吴潇怡 姚晓丹;一所工科院校的人文追求[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庄越;工科院校如何增强文化内涵[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记者 陈志英 实习生 赵文婷;大学生实习 尴尬的不只是自己[N];四川政协报;2005年
9 记者 唐砚玉;大学生“领低保”多数人“受不了”[N];雅安日报;2006年
10 本报通讯员 夏欧东 本报记者 吴春燕;南方医大:构建知识素质培养体系[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6 秦风冰;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8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普通高校工科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平萍;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4 孙静;工科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郑金福;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7 刘沫;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8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91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391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