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发布时间:2018-01-12 09:31

  本文关键词:基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 高师院校 通识教育课程 课程设计


【摘要】:采用核心课程模式,构建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可行和现实的选择。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在遵循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前提下,应坚持三个"立足",即立足于体现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立足于正确把握通识教育内容的"宽度"与"深度",立足于为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Abstract]:The core curriculum model is adopted to construct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It is a feasible and realistic choice to desig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curriculu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three "bases" under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That is to say, it is based on the purpose and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on correctly grasping the "width" and "depth" of the contents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on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teachers and future educators.
【作者单位】: 吉林省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分类号】:G652.3
【正文快照】: 国外一流大学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通识教育所形成的眼界、胸怀、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与其毕业后的个人发展与工作业绩都有着密切联系。芝加哥大学原校长赫钦斯曾指出:“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我们就决不能办好一所大学。”但从高质量通识教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阳,王佳;麻省理工学院的文科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S1期

2 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3 单青;沈文嘉;;浅谈应用型高校人文社科教育课程的管理[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王德广;西方综合性大学学院制管理模式给我们的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乔元正;;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误区与合理定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崔军;汪霞;;从历史走向未来:麻省理工学院通识教育理念探析[J];大学(学术版);2012年06期

7 梁经锐,李业;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8 周进,姚启和;关于重点理工大学转型的若干问题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9 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10 李联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综述[J];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振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理念的演进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山;大学学科文化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慧洁;巨型大学组织变革[D];厦门大学;2003年

4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书峰;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7 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马鸿;美国研究型大学从事军事技术研究的历史考察(1945-1970)[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杨学新;二战后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设置及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胡丹蕾;我国地方工科高校文科专业改造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3 成春燕;我国省属重点工科大学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黎志华;高校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云峰;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军事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李明忠;美国大学生事务管理的学生观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陆汉文;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保障制度及启示[D];河海大学;2005年

8 雷小生;略论大学校长的激励[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胡建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10 史静波;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红;;以科学理性为基点——论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04期

2 李洪俊;李小琴;;科学素养与物理课程设计[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吕致远;;学习科学史 提升科学与人文素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10期

4 孙庆彬;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均衡发展之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肖坤;陈粟宋;陈燕舞;;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年16期

6 江伟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王向东;邵志豪;;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06期

8 林英;;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教育探究;2007年04期

9 刘林;彭蜀晋;;我国高师院校通识课程应凸现师范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9期

10 李莉莎;贺庆丽;姚和宝;;物理通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红;;提升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苏香妹;;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理论和行动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3 陶小敏;;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4年

4 蒋建平;;重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技艺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5 缪天生;;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6 张文静;辛涛;;学校教育资源对科学素养成绩的影响——一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徐蕾艳;;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幼儿科学素养[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8 曾铁;;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关系的现实思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9 于泉;荣建;张金喜;;交通控制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平行建设探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姚明仁;陈堂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旭红;要重视青少年科学与文艺素养的培养[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2 钟普文;调查数据显示媒体影响公众的科学素养[N];北京日报;2004年

3 民进会员 余海;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全民科学素养[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马忠欣 后建春;玛曲树立四种风气促和谐[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5 杨健;不要高估自己的科学素养[N];人民日报;2008年

6 ;以人为本 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接班人[N];济南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李小维;科普提高全民科学素养[N];兰州日报;2005年

8 李和平;如何提高科学素养[N];河北日报;2002年

9 路熙娜;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己任[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10 张耕;从抗生素致聋看我国公民科学素养[N];大众科技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劲松;零度课程设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艳晖;英语专业课程设计机辅语言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潘苏东;从分科走向综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广军;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班扎(Banza Nsomwe-a-nfunkwa);基于问题解决的农村成人远程教育课程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学淋;福建省高中物理教师教学价值观的问卷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贺小丽;理科免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应丽娅;论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祥华;艺术设计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庆;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懿雯;ChemCom课程设计和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贾清兰;中学生民族音乐的研究性学习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琳琳;高师院校理科学生人文素质问题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洪彩真;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13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13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a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