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出处:《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能够生存和发展,有效的抵御外敌入侵,其精神防御的重要,往往并不低于物质防御。国防是民族生存之盾,国防意识则是民族生存之魂。公民国防意识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的兴衰。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者更应该具有较高的国防意识。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所积极倡导的新安全观,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全新理解和战略思考。高校国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保卫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理论前沿问题。 本文主要目的是在新安全观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国防教育,为大学生国防教育改革作垫脚石。阐述了新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分析了新安全观对大学生国防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论证了新安全观下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表述了改革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对策。 本文通过论证得出以下结论:在新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应该突破以往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模式,扩充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教学内容,加深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理论深度,增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兴趣程度;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国防教育培养目标的完成;加强法制建设,实现国防教育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思想稳定、业务娴熟的国防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改革和完善教学机制,建立按纲施教的制度;完善评价体系,着眼于国防教育的长远发展要求,强化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树立公平公正的国防教育评价体系。
[Abstract]:Many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proved the importance of a nation's spiritual defense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develop and effectively resist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enemies. National defense is the shield of national survival, national defense consciousness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survival, and citizen's national defense consciousness is strong and weak. It is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ation, and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builders of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hould have a higher sense of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trend of multi-polariza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 has actively advocated a new security concept. This reflects the new understanding and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the issue of national security.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national defen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theoretical frontier problem.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to serve as a stepping stone for the reform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expou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on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is demonst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form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under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former mode of single form and the old content, and expand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eepen the theoretical depth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hance the degree of interest in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to ensure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goal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and realiz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legal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build a stable and professional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full-time teachers; Reform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cus 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set up a fair and just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民;新安全观与科学发展观——兼论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何建东;;试论中国政府的新安全观[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2期
3 邵亚楼;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背景[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4 张宏伟;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的典范[J];学术论坛;2002年02期
5 白庆哲;新安全观下的海外华人移民与中国国家安全[J];求索;2004年09期
6 王存刚;江泽民的新安全观及其成功的实践[J];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01期
7 徐荣梅;新安全观的实践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吴兆雪;马延琛;;中国新安全观:维护国际安全的重要指针[J];未来与发展;2006年12期
9 姜安;新安全观的逻辑确证——国际社会安全问题的政治学意义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杨洪刚;余朝阳;;论中国新安全观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意义[J];理论月刊;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吴莼思;;中国安全外交概念初探[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3 房广顺;;中国国际战略思想新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4 余建华;;构建和谐世界的关键一环:中国与亚洲区域合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5 冯新铭;;中国的发展不会对日本产生威胁[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6 夏立平;;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与中国和平崛起[A];上海市社联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4年
7 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8 王公龙;;论中国外交的观念变革[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9 刘建飞;;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和平外交[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董爱国;高申;;军事透明对国家安全及和谐世界的影响[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傅双琪 郝亚琳 王经国;强调军事互信突出“新安全观”[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建始县司法局 向继武;应加强中小学生国防教育[N];恩施日报;2011年
3 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忠;抓好大学生国防教育[N];吉林日报;2011年
4 记者 陈鹤高 东凯 谢荣;树立践行新安全观[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国际问题专家 张洪斌;新安全观的充分体现[N];中国国防报;2000年
6 ;中国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安亚;新安全观引领亚太安全合作[N];光明日报;2010年
8 ;中国向东盟论坛提交新安全观立场文件[N];人民日报;2002年
9 李东燕;中国的新安全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记者 董黎熙 荣燕;倡导“新安全观”[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根信;中国新安全观与防扩散政策[D];外交学院;2006年
2 文庆能;基于新金融安全观的银行业控制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孔凡河;江泽民外交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学保;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安全合作: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先才;当代国际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戴慧;地缘政治视角下上海合作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阮征宇;跨国人口迁移与国家安全——一项非传统安全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仲福;新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2 陈卓;新安全观框架下的中国对东盟外交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郝宁;德国新安全观探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倪春;中国在新安全观指导下处理台湾问题的途径[D];外交学院;2012年
5 刘盛;中国的新安全观在东南亚的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健;论东盟的新安全观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1年
7 孔凡河;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论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紫薇;非传统安全在中国的表现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侯保龙;21世纪初中国亚太安全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李燕星;“人的安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3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1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