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问题
本文关键词: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问题 出处:《江苏高教》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共进步,经历了学习苏联、"革命化"、面向世界、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五个时期,在探索中不断改革,不仅在规模、条件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方面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对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中国模式"所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平与效率等突出问题如何看待,已经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Abstract]:China ' 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untry ' s common destiny ,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 have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viet Union , the " revolutionary " , the world - oriented , the leap - forward development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 and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s , scientific research ,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分类号】:G649.2
【正文快照】: 《江苏高教》2011年第一期与第五期上,分别刊登了杨东平教授的《关于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与杨德广教授《如何评判我国高教发展改革中的几个问题:与杨东平教授商榷》的文章(以下引用的两位杨教授的观点,均来自上述两文)。仔细阅读两文后获知,杨德广教授完全赞同杨东平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尧;科学发展观:大学应协调的十大关系[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 促进知识经济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施晓光;;大学:三种意义上的释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3 王志刚,王昌民;学科特色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王志刚,王昌民;关于培育学科特色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四(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谷贤林;政府与大学关系纵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鲍嵘,刘尧;政府扶持还是市场竞争——兼评一流大学成长的外部环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李涛;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解百臣;;中国教育投资机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迟景明;关于构建“大学学”的若干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肖洪钧,迟景明;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进[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维春;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非均衡与协调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春生;区域政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珠三角农村村治变迁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5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陶永勇;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绍芬;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淼;规划性社会变迁视角下的乡村民主选举实践——以湖南B村第四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个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魏腊云;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湘潭大学;2001年
4 欧群慧;论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可能——一项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跃华;浙江省农户收入多样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周长荣;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战略思考[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7 孙忠铭;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奂平清;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状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朱国佳;人间胜境的文化变迁——兴坪镇渔村的人文资源与文化传承[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彦;走进课堂生活的无声世界[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葛玻;邓小平与江泽民的教育思想之比较[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晖;邹艳春;;中国地方大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兼议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2 杨东平;;关于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J];教书育人;2011年12期
3 杨东平;;关于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J];江苏高教;2011年01期
4 刘尧;高等教育大众化之我见[J];交通高教研究;1998年03期
5 王竹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探[J];江南论坛;1999年05期
6 潘懋元;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兼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1999年03期
7 沙红;高等教育大众化:天津市的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01期
8 段作章;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04期
9 李健宁;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2年02期
10 黄木生;创“长江模式”育创新人才——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乔;高志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思路探析[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2 郭琛;郭琳;;基于TRIZ理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学质量协调发展研究[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3 陈锡章;;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育机会均等[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4 沈红;;国家助学贷款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学生贷款的偿还、持续发展与高等教育入学”研究成果集(一)[C];2004年
5 陈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探讨[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彩虹;;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等教育农村社会服务的特点与态势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史志谨;;发展成人高等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公平[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媛;高鹏;;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影响分析[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左崇良;;和谐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A];和谐高考 阳光招生——《高校招生》杂志理论研究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成远 常瀚之 ;EMBA教育 一种中国模式的可能性[N];天津日报;2005年
2 薛天祥;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突破认识障碍[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葛洪才;质疑“高等教育大众化”[N];中国改革报;2006年
4 陈玟;我省提前十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5 司宏昌;在新规模上发挥更大的社会效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陈莎莎;从“出世计划”到“卓越进程”[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包亦君;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N];北京科技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姜澎;招生数翻倍,教师在哪里[N];文汇报;2010年
9 记者 赵建春;江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朱现平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人口因素[N];中国人口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瑜;论陕西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实现途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湛俊三;地方高校战略联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梁淑红;利益的博弈: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利霞;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及其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卢晓梅;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孙红梅;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孙玉杰;以成长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智英;技术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魏小琳;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和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观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史芸;我国教学型大学合理定位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虹;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探析[D];西北大学;2008年
4 董秋月;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刘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校收费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英;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7 包卓;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涛;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院校研究模式的构建[D];重庆大学;2007年
9 孙洁;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新疆大学;2008年
10 牛志英;美国社区学院研究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15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15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