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排斥的影响因素及矫正策略 出处:《江苏高教》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从不均等就业机会制度化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性别排斥、资历排斥、个体特征排斥、社会资本排斥和政策排斥等。从制度设计的视角,提出了矫正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制度设计应基于人力资本竞争,消除隐性社会排斥,以就业政策促进公平就业,关注大学生的就业保障等对策。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analyzes the main forms of social exclusi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gender exclusion, seniority exclusi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exclusion, exclusion and exclusion of social capital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system design to correc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exclusion should be based on human capital competition, eliminate the implicit social exclusion, employment policies to promote fair employment,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employment security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及其社会支持体系研究(11YJA880115)”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与就业政策调整研究(11JYA002)”
【分类号】:G647.38
【正文快照】: 一、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的影响因素:不均等就业机会的制度化社会排斥起源于法国学者对贫困问题的研究。1974年法国学者Ren Lenoir最早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用以阐述被排斥在就业岗位正式来源和收入保障制度之外的特定社会边缘群体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问题受到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孟大虎;不确定环境中的抉择:从专业选择到职位决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岭峻,汪琴;武汉市文科女大学生就业与心理状况相关度实证分析[J];长江论坛;2005年04期
2 张锦;;构建全民记忆的诺亚方舟:英国档案系统社会融入计划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7年03期
3 徐琴;;城市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J];江海学刊;2006年05期
4 王晓颖;;社会排斥视角下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困境[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06期
5 徐琴;;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困难[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王永进;转型期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郑家裕;;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政策诉求[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8 杨雅华;;进城务工人员的权利贫困及解决对策[J];求实;2006年01期
9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J];思想战线;2007年01期
10 周林刚;周胡增;;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对残障人心理和谐程度的测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琴;;体制外贫困社群的生产与再生产[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保平;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岳天明;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吴芹;欧盟失业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许光;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福利经济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群体现象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世文;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排挤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隋春波;社会排斥与个体自我认同的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商照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欧盟失业治理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凤兰;社会排斥与农业女性化[D];厦门大学;2006年
5 关雪霞;对目前我国农民工贫困问题的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严璇;欧盟职业资格证书一体化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汲淑艳;论法国移民问题[D];山东大学;2007年
8 张荣;大专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排斥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靳枫;制度排斥与社会生存空间[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门立彦;欧盟统一劳动力市场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沂,龚德恩;中国城镇居民规模收入分配格局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杨;;“另一只眼”看大学生就业[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谷旭;;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道德品质问题[J];知识经济;2011年08期
3 熊锦;刘辉;;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2008年21期
4 杨熙玲;;关于大学生就业维权现象的几点思考[J];大众商务;2009年10期
5 郝丽;;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2期
6 张_";翟红侠;;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以合肥地区某本科高校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黄新敏;黄一岚;姚夏军;;谈个性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6年20期
8 向欣;;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09期
9 黄鹂;;试析大学生就业中的不道德现象与原因[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4期
10 严碧峰;王斐;;大学生就业正确定位的思考[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于东洋;;关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以贵州大学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洪阳;艾晶;;师范类高校中非师范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思考[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邋 蒲晓飞 杨三军 张慧;大学生求职“向钱看”,究竟对不对?[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易铭;四类学生求职不被认可[N];中国妇女报;2006年
3 早报驻浙江记者 徐文钊;浙学生“考证热”难促就业[N];东方早报;2005年
4 刘娟 刘军;大学生求职为何紧张兮兮[N];健康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周洁 实习生 贾文婷;哪一张是就业通行证?![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6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7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9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网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姚天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瑞平;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4 王李明;武汉地区部属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6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绍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15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1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