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几种理论视角
本文关键词:探析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几种理论视角 出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全球化 高等教育系统 高等教育同质化 高等教育异质化 组织的同质异晶模式 全球国家地方机构模式
【摘要】:伯顿·克拉克提出的"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三角协调模式"是分析和比较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模式。但是,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高等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革:不再仅仅受制于本国政府和市场,而被置于国际组织、本国政府和全球市场等更加广阔的视域内;这一转变也催生了新的高等教育研究理论视角。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新的理论视角:以新制度主义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同质化理论视角;以策略选择和转化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异质化理论视角;调和同质化和异质化之争的"组织的同质异晶"理论视角和"全球国家地方机构"理论视角。
[Abstract]:Berton Clark's "Triangle Model of State, Market and academic Authority" is a classic model for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it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its own government and market, but is placed in a broader horizon such a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global markets; This change has also spawned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four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homogeneity based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heterogeneity based on strategy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ory; The theory of "homogenous heterocrystals"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global national and local institutions" to reconcile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homogenization and heterogeneit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G640
【正文快照】: 一、引言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教授早在1983年就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提出了分析和比较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经典模型:国家、市场和学术权威相互协调的三角模式。三角形的每个角代表一种模式的极端和另两种模式的最低限度,三角形的内部代表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松;;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发展战略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8期
2 李旭;;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生命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7期
3 任远;;全球化、全球性知识体系和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2期
4 石玉廷;;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航海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5 杨君;;浅谈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李晓缪;;欧洲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大学展望[J];辽宁教育研究;1988年01期
7 程明熙;;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适应[J];辽宁教育研究;1993年06期
8 陈云卿;以墨西哥国立大学为例说明高等教育系统和工业部门工作人员合作的动因[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8期
9 潘涌;;全球化时代高校教师素质结构论[J];师资培训研究;2002年01期
10 武长河;蒋莉莉;;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分析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蒙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透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刘焕云;;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3 王冀生;;深刻转变中的我国高等教育[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4 邢元敏;;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5 李锋亮;史静寰;刘帆;;中国高教资源的区域协调状况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李明;;大学的活力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一点体会[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张晓鹏;;科学的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简介[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粟俊红;胡涌;王玲;柳晓玲;张仕固;;高等教育中的生态问题探讨[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刘晓光;董维春;;战后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特点及其启示[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魏贻通;;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历史分期新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清宣;照搬“美国模式”未必是良策[N];文汇报;2006年
2 徐勇 李震;全球化时代如何创建一流研究型大学[N];新华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朱广菁;聚焦全球化时代新闻教育学使命[N];大众科技报;2002年
4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大学之道”[N];文汇报;2009年
5 [美]本·维尔代夫斯基 周岳峰 编译;大学全球化时代正在来临[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刘克利;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7 胡文华;世界大学变革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N];学习时报;2004年
8 李和平邋方明;优化结构 促进安徽高教科学发展[N];安徽日报;2008年
9 广东嘉应学院高教所所长、教授 尹玉英;立足地级依托地级服务地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高靓;以色列:提高大学学费曲高和寡[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康瑜;高等教育全球化:一个全球地方化视角的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宋鸿雁;印度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彭勃;高等教育资源的生态化配置与培植[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6 温正胞;创业型大学:比较与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丹;克拉克·克尔的高等教育实践与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杨欢;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杨连生;大学学术团队管理模式与组织效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志刚;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亦乔;全球化时代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璇;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贾淑瑛;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4 黄笑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的冲击与应对[D];山东大学;2007年
5 戚务念;和而不同[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慧娟;美国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现状、经验与启示[D];南昌大学;2011年
7 史海生;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8 李红珠;我国高等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谢秋葵;第三部门视野下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徐玲;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国家宏观调控[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2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3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