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16 08:19

  本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 出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培养观念 培养思路 培养模式


【摘要】: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树立"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责任共担"的培养观念和"大工程观"的教育观念,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地合作,践行"导入需求、嵌入课程、植入平台、介入培养、回归工程"的培养思路,创建了由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工程化的师资队伍和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构成的"五化"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Abstract]:It is an urgent problem fo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our school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the light of its own industry advantages.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rough setting up the idea of "serving the place, opening up running a school",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responsibility sharing" and "big project",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y, carrying out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 and land and practicing the "guiding demand". Embedded curriculum, implantation platform, intervention training, return to engineering "training ideas, creat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diversified training methods, diversified training platform." Engineering teachers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mechanism constitute the "five" engineering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new model.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党委;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教务处;苏州科技学院高教研究所;苏州大学;
【分类号】:G6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椐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一方面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2 朱高峰;;论工程的综合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3 陈志刚;;基于大工程观办学特色的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祝海林;陈志刚;李新军;裴峻峰;;落实大工程观可从案例教学抓起[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张兄武;陆丽;唐忠明;许庆豫;;应用型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评论;2010年06期

6 吴时明,石正兰;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当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2期

7 眭依凡;;观念更新:大学人才培养改革设计的价值引领[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12期

8 刘义伦;刘铁雄;;在改革工程教育中力促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会来;;“大工程观”理念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2 徐义云;;基于“大工程观”的地方院校经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申俊龙;史文川;;大学责任与大学生成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鲍存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0期

5 王文福;周秋生;曲建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测绘工程文化育人策略[J];测绘工程;2011年02期

6 王辰;高梦祥;严奉伟;江洪波;;从产学研合作教育角度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2010年04期

7 祁红志;;大工程观理念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6期

8 樊毅;陈文俊;;高校保险精算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施步洲;;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胡爱萍;宋业存;陈权;陈虎腾;;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葛秀坤;邵辉;;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探讨[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申书兴;翟玉建;武艳艳;张建政;;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昌;郑万兵;汤文华;余刚;;面向现代工程的建筑设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周海涛;走向创新时代的大学课程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遂周;我国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忠;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成名婵;工程领导力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刘小明;新型“工程与公共政策”硕士学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周淼淼;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蒋学平;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高瑛;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覃凌云;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丁家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时代内容及实施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赵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高峰;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2 谢志江,孙红岩,蒋和生,张济生;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顾秉林;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赵婷婷,雷庆;课程综合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5 王雪峰;曹荣;;大工程观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6 朱高峰;;创新与工程教育——初议建立创新型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7 朱高峰;;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8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9 韩响玲;刘义伦;王俊杰;欧阳辰星;黄和平;;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探索——基于中南大学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实践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10 朱高峰;;自主创新中的若干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新;;构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10年34期

2 付秀艳;韩建强;张玉敏;;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思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5期

3 于新淮;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的思考[J];江苏高教;1995年S1期

4 吕卓超;渭南:发展现代农业靠什么?——关于地方高校为农村育专门人才的理论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5 刘义海;论办出地方高校特色的发展策略[J];医学教育;1998年03期

6 刘艳斌;地方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合理配置资源共享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年02期

7 李丽;地方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罗中杰,颜钰梅;西部区域地方高校发展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3年01期

9 高博文;对地方高校运用营销策略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考[J];理论界;2003年02期

10 张炜;;统筹协调“四个关系” 推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春燕;;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持续服务[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夏再兴;刘毅群;杨红霞;;地方高校行政化与软预算约束研究——以湖北省地方高校为例[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倩;;地方高校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郑俊褒;汪亚明;张云华;;浅谈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实验室资源配置问题[A];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教分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5 白红武;;浅谈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A];向数字化转型的图书馆工作[C];2004年

6 方一兵;;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现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莫少林;;重组地方高校科技力量适应科技形势发展[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8 单连良;;地方高校技术转移SWOT分析[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霞;;浅谈护理管理人才的现状与培养思路[A];全国护理行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冯敏;陈素莲;;地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刍议[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林小昭;湖北地方高校负债超百亿 卖地或成还债主要途径[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董城;地方高校应明确定位务实发展[N];光明日报;2004年

3 北京联合大学 张奕 庞明;地方高校怎样国际化[N];光明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罗霞 陈云芬;潜心创新 厚积薄发[N];云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樱 魏月蘅;应设立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N];光明日报;2010年

6 刘冬芹;地方高校美术院系科学发展研讨会江苏召开[N];美术报;2010年

7 陈卫平;地方高校应有所作为[N];文汇报;2004年

8 江西理工大学 叶仁荪;办好人民满意的地方高校[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欣瑶;甘肃省新获准两个专业学位授予权[N];甘肃日报;2009年

10 黎大志;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序斌;地方高校新区建设债务风险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王志刚;论发展地方高校科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叶們;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左兵;西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刘新跃;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董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与政府宏观管理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吕建荣;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与现状[D];西北大学;2007年

10 黑建敏;地方本科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深化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狄明明;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临阳;基于地域特色的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方一兵;我国欠发达地区地方高校技术创新界面研究[D];广西大学;2002年

4 范倩;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刘洪;地方高校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赵巧琴;非中心城市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白静慧;地方高校应用网络教学问题的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8 程启斌;地方高校债务形成与化解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春爱;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俊玲;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形象塑造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3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