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挑战与回应:后现代思潮与大学教育的当代重构

发布时间:2018-01-16 10:01

  本文关键词:挑战与回应:后现代思潮与大学教育的当代重构 出处:《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 大学教育 体道 话语 对话


【摘要】:现代性至后现代范式更迭,为大学教育的当代重构提供了现实契机,也为教育模式的转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指归层面,不以传授既定知识为目的,注重受教育者经验与感受,从知道转入体道;范畴层面,正视传统经典文本的流变与生活世界的介入,吸纳社会、文化、历史话语,从文本投射话语;路径层面,摈弃独白式教学模式,倡导"作者-读者"对话式阅读,从独白走向对话。
[Abstract]:The change of modern to post-modern paradigm provides a realistic opportunity for the contemporary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also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model. Pay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feeling of the educatee, from know to body; In the aspect of category, we should face up to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classical text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world of life, absorb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iscourse, and project discourse from the text. At the path level, we should abandon the monologue teaching mode, advocate the author-reader dialogue reading, and move from monologue to dialogue.
【作者单位】: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生视角的高职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201119
【分类号】:G640
【正文快照】: 打破同一,张扬差异,建构包容广泛差异性的价值观念,是经后现代主义思潮洗礼后学界达成的一致共识。现代性至后现代范式更迭,为大学教育的当代重构提供了现实契机,也为教育模式的转型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指归层面,不以传授既定知识为目的,注重受教育者经验与感受,从知道转入体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振旗;对仪器设备购置计划执行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2 全思懋,方鹏,石松,赵美芳;论大学市场化与现代大学校园文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3期

3 田霞;;大学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张家;;大学:适应,保守,还是超越[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5 刘陆林;;试论依法治校与大学教育和谐[J];黑河学刊;2006年03期

6 徐锋;刘仰斌;;浅谈提高大学教育质量问题[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18期

7 李琳;;大学教育 向左还是向右?[J];中关村;2006年12期

8 ;《现代大学教育》二○○六年总目录[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6期

9 袁青川;;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02期

10 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方昱;;钱穆大学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郭云凤;;阿什比的技术人文主义大学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吴国娟;;试析蔡元培大学管理理念及其形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邓春英;;论革新经济时段的越南大学教育(1987-1995)[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杨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格培养[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陈慧;苏馈足;袁守军;胡真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的探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7 秦国柱;;试论数字时代的大学教育[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张晓梅;;大学教育应注重对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培养[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黄平;;游学——大学教育中的轻骑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郭广义;;网络技术与大学教育[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文 邋;大学教育不能沦为“考证教育”[N];工人日报;2003年

2 陈蓉;非大学教育赢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谷鹏飞;文学沃土,作家摇篮[N];文艺报;2009年

4 张秋菊;“90后”大学生在勇于担当中成熟[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沈捷 朱新法;大学教育也要讲效益[N];新华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程武;曾云:非大学教育点亮后高考时代[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7 陈诗闻 王德民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大学化学院;学者校长 众望所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罗志田 历史学教授;说而不思则罔[N];南方周末;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东;文化建设:大学教育的悠远旋律[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10 王云;大学教育如何平衡与人格建立之间的矛盾[N];云南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飞虎;大学教育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秦小云;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牛慧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卢宁;战后日本短期高等教育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强;大学生命教育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燕;大学教育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罗慧慧;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李金桥;大学校徽意象论[D];中南大学;2007年

4 黄锦生;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隋国华;论强化大学“科学”与“人文”双重素质建构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8年

6 肖敏;我国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姜晓伟;社团在大学校园中的道德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金红梅;论智慧陶冶与大学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樊晶晶;钱穆大学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振喜;新纲要视角下的大学教育质量管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2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32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6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