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自西徂东:复生于东方新生态——华西协合大学的创轫及其立校特色

发布时间:2018-01-23 04:04

  本文关键词: 近代高等教育 基督教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 四川 办学体制 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初,由基督教在华创办及管理的私立院校纷纷成立,创办者以西方大学为蓝本,创造出"根在外国,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的高等学府。从华西协合大学的创立过程及创校背景和立校特色,可以看出基督教大学得以在中国生根移植的原因在于其普世价值;在中国近代启蒙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它们承担了开拓者和示范的角色,其学术、学科、学人、学子不仅利在当时,且惠泽后世。
[Abstract]:In 20th century, the private colleges founded and managed by Christianity in China were establish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founders took western universities as their model, and created "roots in foreign countries, power in churches, and westerners as the mainstay." From the founding process,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axi Hehe University, we can see that the reason why Christian University can take root and transplant in China lies in its universal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they took the role of pioneers and models, and their academic, academic, academic, academic, and academic students not only benefited at that time, but also benefited the later generation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档案馆;
【分类号】:G649.29
【正文快照】: 何谓大学?“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蔡元培),它是学府至高的“象牙之塔”,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智识之源”,是熔铸民族之魂的“冶炼工厂”,是保存文化、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智识之府”……从大学的兴盛繁荣中,可以析见国家的文明富强,国民的雄健挺拔。为什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义;国民政府西部建设重点的嬗变与原因[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陈文;蒲殿俊与四川保路运动(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陈文;;罗纶与四川保路运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彭南生;清末川路公司股份制的误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王良胜;;扩张与困顿:从警政经费看晚清地方警政建设[J];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01期

6 姜荣刚;;义和团事件与晚清神怪小说创作的衰落——兼及因果报应叙事模式的消解[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7 王晓慧;;近代江苏女子教育发展的历史考察[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8 谭继和;;四川保路运动:巴蜀文化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标志[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侯萍;;辛亥革命时期以汶川为中心的阿坝羌藏民众的反清斗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10 阮春林;;近百年来近代中国师范教育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D];中山大学;1999年

5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6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马金华;外债与晚清政局[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8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李文生;清代职务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陈宝云;学术与国家:《史地学报》及其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潇;孙秀玲;;社会服务: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的本土化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7期

2 章博;;基督化的努力:以华中大学为个案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李强;陈广超;;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惯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袁玲丽;;近代安徽高等外语教育的启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明;;大学教育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9期

6 严琳;王继武;易同民;;近代陕西高等教育的兴起及高校校报的发端[J];今传媒;2011年07期

7 雷金火;邓小红;;中国近代大学内部权力考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陈祖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立高等教育创新体系[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飞亚;杨卫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张丽萍;;中国西部的建筑奇观——中西合璧的华西坝近代建筑群[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长虹;;四川大学博物馆:历史与今天[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张晓洪;;清朝末年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A];第七届全国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慧林;;早期教会大学的两种授课语言及其价值归宿[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逸鲁;;从中国教会大学看中国基督教培养爱国爱教人才的理据[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士林;;《基督教在中国——处境化的智慧》导论[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9 潘懋元;刘海峰;;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的关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潘懋元;;谈谈高等教育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在全国高等教育史研讨会上的讲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 梁燕城;基督信仰生根中国三模式与基督教在当今中国的“处境化”[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记者 任海军;变色龙爱晒太阳并非只为控体温[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赵存存;山西大学堂,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西合壁先河[N];山西政协报;2010年

4 ;英语授课还是汉学授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赵存存;山西大学堂,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西合壁先河[N];山西政协报;2010年

6 ;世纪弦歌 百年传响[N];四川日报;2006年

7 何立波;“盛宣怀档案”解密北洋、南洋大学创办始末[N];中国档案报;2010年

8 梁晶;原中法大学旧址整改部分完成[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本版编辑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 叶隽(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副研究员);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改革和学术自由[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烟台市文明办邋烟台市委讲师团 执笔:衣文敏;大力培育弘扬烟台精神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凝聚力量[N];烟台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崇文;抗战以前中国基督教大学及其学生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洪芳;《大公报》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D];苏州大学;2010年

3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年

5 章博;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基督教大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涛;大德是钦:记忆深处的福建协和大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永广;近代中日基督教教育比较研究(1860-1950)[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禾丰;圣约翰大学的校园生活及其变迁(1920-1937)[D];复旦大学;2008年

9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晚清科技引进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小晶;关于基督教对近现代日本社会影响的考察[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李娟;华西坝教会五大学联合办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左松涛;基督教大学学生群体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以文华、华中大学为讨论中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岳书同;“顺乎真理,服务社会”[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赵海飞;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传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大学本土化[D];广州大学;2007年

8 杨聪玲;之江大学办学形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虞宁宁;“立案”前后中国基督教高等教育的变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丰春光;黄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56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56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3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