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化存在的批判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化存在 批判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作为新技术革命的标志性产物,已深度嵌入社会的各个层面,高校象牙塔沉重的大门也被网络的魔力轻轻推开。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无限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被网络所控制和奴化,以致主体独立性丧失,"网上亢奋、网下迷茫"是其网络化存在的表现;赔了健康、丢了幸福是其网络化存在所付出的赌注;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乏、意志薄弱、自控力差是其网络化存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网络化存在的批判应从技术的两面性维度、社会系统的支持维度和大学生个人原因维度展开,实现网络与现实同构的诗意存在需要坚持知行合一、同向同力的原则,走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网上与网下相互结合、校内与校外相互结合、软措施与硬措施相互结合的道路。
[Abstract]:As the iconic product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network has been deeply embedded in all levels of society, and the heavy gates of the ivory tow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gently pushed open by the magic of the network. Everything has two sides. The network not only brings unlimited information and convenience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brings the inevitable negative effects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Some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trolled and enslaved by the network,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ubject, "the Internet is excited." The "bewilderment"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its network existence; Loss of health, loss of happiness is its network to pay the stake; Some college students lack of ideal and belief, weak will and poor self-control are the basic reasons of their network existence. The criticism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existence should be from the dual dimension of technology. The support dimension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individual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unfolded and the poetic existence of realizing the isomorphism between the network and the reality needs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the same for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combine self-discipline with other laws. The combination of network and net,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and outside, the combination of soft measures and hard measures.
【作者单位】: 盐城工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运行技术化的困境及其批判研究”(编号:KT2011499)
【分类号】:G645.5
【正文快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已由西方扩展至东方,已由“贵族”阶层进入寻常百姓家,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传播主阵地,也是互联网入户占领的重要对象。据统计,中国大学生上网率为84%,北京高校师生上网率更是高达97.6%;56.4%的大学生以网络为获取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悦华;;大学生电脑管理体制化的意义与对策[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钱铭怡;章晓云;黄峥;张智丰;聂晶;;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2期
3 钱铭怡;章晓云;黄峥;张智丰;聂晶;;大学生网络关系依赖倾向量表(IRDI)的初步编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4 李杰凯;竞技运动文化系统广义进化过程及其机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5 任建东;;网络家庭与青少年的成长[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胡青玲;;学生“网瘾”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2期
7 梁艳;;《天堂》的生态思想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李晓敏,赵连志,张雷;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初探[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尚文晶;吕丽霞;袁婧;;大学生对网络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凤宁;;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心理辅导方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姚应水;高尘;金岳龙;王珥梅;叶冬青;;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3 朱康有;;实践性: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通的根本点[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9年
4 江文庆;;网络成瘾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运荣;大众传媒与民族社会文化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3 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4 王玮;巴哈欧拉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6 许宏;巴布宗教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赵雄;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张全义;全球集体认同的生成与模式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斌;新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友;河南省四所中专卫校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2 张雅茜;退耕还林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翁湘洁;低碳生存价值观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卓颖;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实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恒;P2P技术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6 焦松伟;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燕;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8 刘吉春;发展伦理与构建和谐[D];贵州大学;2009年
9 周梅;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学业不良的相关研究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09年
10 朱玉;岳阳市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D];苏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瑞虎;;大学生也要学点“理财”本领[J];教育与职业;2011年19期
2 黄怡;;高校校规面临考验[J];黄金时代;2005年07期
3 李芸;;一名大学生对网络的思考[J];大众心理学;2003年02期
4 陈鹏程;;杭州市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J];中国就业;2009年06期
5 李义良;;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下得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11期
6 任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7 本刊编辑部;;大学生——高素质劳动者的代表[J];现代班组;2011年08期
8 陆地;;透视大学生“回炉”现象[J];黄金时代;2004年11期
9 安定;小米;细腰;;大学生,今天你上哪儿“拍拖”?[J];黄金时代;2004年12期
10 连召波;;大学生求职的四大误区[J];涉世之初;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术 金秋;六成大学生不知自己该干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记者 陈强;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陈丽;暑期大学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庆日报;2005年
4 吴应海;大学生的脑子为何“不堪一洗”[N];重庆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孙忠法 仲筏;大学生让心理在七月毕业[N];中国人事报;2005年
6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7 早报评论专栏葛剑雄;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住校?[N];东方早报;2005年
8 记者 李玲 实习记者 张岩峰;大学生考研高“烧”难退[N];东营日报;2005年
9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沈国桢;“厉行节约”:大学生应尽之责[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杨连成;三个大学生与一座海岛[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葵;长沙地区大学生社会技能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吕鹏;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绍强;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7 李明哲;大学生公民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宗桂;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王琦;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70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70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