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本文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时代化 出处:《学术交流》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世界文明在冲突中融合。网络传播迅捷的优势,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但是,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加之良莠不齐的信息,成为干扰正确舆论导向的噪音,严重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渗透,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扭曲。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大众信息文化紧密结合,运用各种新技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电子化、数据化和网络化。
[Abstract]:We a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ulti-polarization of the world, all kinds of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git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world civilization in the conflict. It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timelines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However, the strong position of Western network culture, coupled with mixed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 noise that interferes with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It seriously affects the clarity and utility of useful information; The spread and permeation of western values has resulted in subtle erosion and distortion of young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moral ethics, national identity, and so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and the mass information culture must be closely combined, and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must be digitalized, digitalized and networked by using various new technologie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课题“信息化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1JD710034)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G641
【正文快照】: 歌德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喉。”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西方的先进理论,必须不断地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命题,并将“时代化”与“中国化”、“大众化”相并列。与时俱进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英;王舵;;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Z1期
2 郭霞;唐桂莲;亓慧坤;;理论魅力在“大众化”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育教学目的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1年01期
3 夏小华;周建华;吕卫华;;大学生群体差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王晓丽;;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龚丹;;政治认同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李祥兴;王先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夏小华;;在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与主要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芮鸿岩;;实践视阈中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6期
9 朱忠孝;郭华茹;;马克思主义“三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周宏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二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华炜;;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需要激发机制探讨[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牟方秀;熊召友;;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3 廖继红;梁军萍;;促进师生互制耦合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关键[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4 黄子亮;;充分发挥研究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推进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A];思考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论文集[C];2005年
5 刘智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四大误区[A];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6 张德旺;;方永刚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王洪;;面向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赵树凯;龚彦忠;;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观[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炜;;从成本分担走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财政:1996-2004[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严虎;;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占安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召集人 南开大学教授 逄锦聚 教育部党组成员 副部长 李卫红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雷声;统筹协调 形成合力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N];光明日报;2009年
2 刘效仁;大学生就业须大众化[N];中国改革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王鸣琦;大学生就业开始走向“大众化”[N];陕西日报;2003年
4 ;不断发展进步的新中国[N];天津日报;2009年
5 闫胜平;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举行先进事迹报告会[N];中华新闻报;2008年
6 新华社记者 华卫列 光明日报记者 朱庆;江苏高教走向大众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7 孙慧玲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七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刘效仁;大学生就业大众化是必然趋势[N];中国审计报;2004年
9 林莉 谭南周;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庆年;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罗丹;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郑自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宜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王娜;高校学生骨干群体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雪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婷;认同视野中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史慧明;高校辅导员职业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湘涛;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2 白冬;美国全日制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的形成:1945—1970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霞;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高校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佳卉;大众化与精英性[D];吉林大学;2005年
5 梁水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6 杜静丽;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探析[D];天津大学;2003年
7 朱立山;中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玲;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国家宏观调控[D];吉林大学;2006年
9 柳倩华;论美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英;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82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8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