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微博交往动机与行为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1 14:44

  本文关键词: 大学生 微博交往 动机 行为特点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微博空间已成为大学生赖以生存的"第二交往空间"。研究以国内外文献和问卷分析为基础,界定相关概念内涵。利用修订的"大学生微博交往动机问卷",从微博交往动机总体水平、各维度的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年级差异等四方面研究大学生微博交往动机;采用调查法,从登录方式、使用频次、关注内容、最吸引人之处、言行的社会责任等五方面剖析大学生微博行为特点。研究认为:"碎片化"契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微博已成为大学生重要传播交流平台;微博"社会性"并未完全体现,交往动机呈现显著差异;"我微故我在"的虚拟空间引发微行为;微博导致自我异化现象,"准分离"特性影响大学生深度交流。
[Abstract]:Weibo space has become the "second contact spa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survive.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at home and abroad. By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relevant concepts, using the revised Weibo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studies Weibo's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 overall level of Weibo's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each dimension, the professional difference, and the grade difference.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ibo's behavior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way of login, frequency of use, attention to content, most attractive plac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words and deeds, etc. The study holds that "fragmentation" fit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Weibo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Weibo's "sociality" is not fully embodied, and the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eibo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 self-alien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si-separation affect the deep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及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2011SJD880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课题“学习型社会视野下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与深度应用研究”(课题编号:C-b20110102)
【分类号】:G645.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当前,互联网正处于从“阅读浏览”为特点的Web1.0到“草根参与”的Web2.0的变革之中。作为Web2.0时代的新传播平台,微博(MicroBlog)以提供140字的图文即时分享、移动终端和即时通信等整合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与SNS、Facebook、播客网齐名的UGC集大成者。自2006年第一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胜进;;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林书兵;徐晓东;;微博客及其教育应用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3 孙强;黄蓓蓓;;微博井喷式发展动力何在?——从用户特征角度分析中国微博发展的动力因素[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年06期

4 聂衍刚;丁莉;蒋佩;刘毅;;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特点及测验量表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王千红;李永婕;;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分析[J];检验医学教育;2007年03期

6 陈华明;李畅;;微博中的个体认同:静态“内观”与动态分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傅永军;;交往行为的意义及其解释[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迟新丽;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问卷编制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冰凤;;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登录”效应——浅析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叶甲生;;略论中国网络版权立法的现状及完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秀燕;;基于3DS MAX的网络虚拟建筑场景漫游实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5 方志英,卢祥;发挥网络优势 开展英语听力技能训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丁忠利;高校人事工作数字化管理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姚敬旭;;智能化设计趋势在产品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唐培培;;网络文学中的欲望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10 姚芳;我国构建电子政府的现状与完善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国柱;;论移动数字时代广东社会管理的挑战与契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王永盛;;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斌;;网络民主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体斌;;三网融合双向进入最优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海波;;IPTV应用综述[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下)[C];2007年

7 肖云;;数字科技馆体验馆的设计与实践[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8 邓卫斌;;CG技术再创动画新艺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曹亚丽;;基于创意产业的新媒介艺术设计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佟雪娜;;再谈新旧媒体融合——以手机二维码在传统平面媒体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春梅;中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锐;基于网络融合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莉;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6 马旭;网络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罗丹;“人肉搜索”的伦理学考察[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洋;3G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策略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芳;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类型及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沈鹏;;重新点燃的web2.0激情——Twitter类网络应用的传播形态研究[J];东南传播;2009年01期

3 周宁;;Twitter模式,下一个web2.0创业热点[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年07期

4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J];桂海论丛;2004年03期

5 任杰;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广州大学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聂衍刚;丁莉;蒋佩;刘毅;;青少年网络交往行为的特点及测验量表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郑钢;;Twitter的尴尬[J];互联网天地;2009年02期

8 马宁;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机制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范晓丽;;大学生网络交往心理动因刍议[J];经济师;2007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菁菁;[N];计算机世界;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夏俊;大学生网络交往问题及教育导向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谭文芳;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晓峰;大学生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善学;;浅析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动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罗仕健;郝向鹏;;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动机的探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4期

3 高冬东;河南青年考研动机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4 龙成长;;谈大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动机[J];教育与职业;2007年03期

5 崔妍;;学习困难学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个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年02期

6 王建国;刘江华;程云波;曲文娟;;大学生竞选学生干部动机调查——以烟台高校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2期

7 郝建萍;大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8 李建华,陈晚云;意义性学习:人文知识内化的主体性动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3期

9 胡志坚;;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心理史学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5期

10 张鹏妮;;普通高校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康荔;大学生创业人格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卫茜;影响大学英语教师采用教学技术的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朱山梅;社团活动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邵宇;留学法国的动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杨帅;基于大学生心理特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余韬;上海市在校大学生观看《中国达人秀》的行为、动机和满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温萍;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8 向楠;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主导下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2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82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0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