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传承路径的扎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1 20:10

  本文关键词: 科研团队 知识传承 路径 效能 质性研究 出处:《科学学研究》2012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用扎根理论,构建一个14个范畴和4个主范畴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传承的关键因素及其路径模型。研究发现:知识传承的关键因素包括传承主体、传承情景、传承过程和传承效能。传承主体的意愿和传承情境是知识传承行为发生的内在和外在心理感知,但二者的促成机理存在差异;传承过程和传承效能两个主范畴是知识传承的保障与评价机制。知识传承的路径发生着探寻、互动和反馈的作用机制,其中每个环节都可能会使传承过程发生中断。研究结论有助于高校科研团队规避知识传承中障碍,提高传承效率提供思路。
[Abstract]:Based on the rooted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key factor and its path model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14 categories and 4 main categor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key factors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nclude the main body of inheritance. The inten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re the inner and external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of the behavior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but the contributing mechanism of the two is different. The two main categories of inheritance process and inheritance efficiency are the protect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he path of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s explored, interactive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s helpful for the research team to avoid the obstacles i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heritanc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45-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72025)
【分类号】:G644
【正文快照】: 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依托,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承载着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其管理模式现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1]。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中以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为代表的教师科研群体组织[2],它们是学科内或跨学科的科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卢绍华;;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02期

2 柯江林;孙健敏;石金涛;顾琴轩;;企业R&D团队之社会资本与团队效能关系的实证研究——以知识分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3 王涤;;试论代际知识传承的新变化及其对老龄化社会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赵海信;;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8期

5 杨振华;施琴芬;;高校科研团队沟通网络的媒体适应性与隐性知识传播[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11期

6 陈春花,杨映珊;科研组织管理的新模式——团队运作[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1期

7 李志宏;朱桃;赖文娣;;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年04期

8 晋琳琳;李德煌;;科研团队学科背景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知识交流共享与知识整合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研究;2012年01期

9 徐金发,许强,顾惊雷;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关涛;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过程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疏礼兵;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云龙;知识传承对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从辉;;知识共享及其环境建设[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梁智标;;《花茶》感悟中谈中外教育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3 胡岩梅;;政府内部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马立志;;杨绳武教育思想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付立宏;;论档案馆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整合[J];北京档案;2010年11期

6 侯倩倩;徐世艳;吕珂;安载学;;论高绩效编辑团队的构建[J];编辑学报;2009年01期

7 蒋永福;刘鑫;;论信息公平(二)[J];图书与情报;2006年01期

8 张银犬;朱庆华;;国内外个人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8年03期

9 李蓉;;出版社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分析[J];出版科学;2008年04期

10 张海燕;徐锡叶;赵学丽;王江;;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成长性评价国内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中洲;时云;郭莹;;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2 王菲菲;;图书馆文献共享探析[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方伟;;技术转移中的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李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马硕;杨东涛;;社会资本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组织承诺的影响和中介作用[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璐;杨百寅;井润田;;如何提高战略决策效果? TMT社会资本与冲突的作用[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张文勤;石金涛;;领导者目标取向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创新气氛为中介[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8 孟庆建;苏燕;;普通医学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问题探讨[A];首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鹏;转型背景下企业绩效考核目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邓雪;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詹越;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国平;基于隐性知识创造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谢学军;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转移与知识整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国保;中国文化因素对知识共享、员工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薛会娟;交互记忆系统、学习与创造力的关系[D];浙江大学;2011年

9 吴志新;服务外包模式下组织知识共享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与外包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健;信任和意愿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周捷;基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鹏;R&D联盟知识转移风险识别及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龚美富;同事关系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宋充;高校知识转移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唐珊珊;社会资本、跨单元知识转移与相关多元化企业技术创新绩效[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永飞;零售专业技能跨国转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方琦;团队心理安全、知识共享与交互记忆系统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9 赵威;客户与企业互动对定制化KIBS服务开发模糊前端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孙s,

本文编号:1482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82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0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