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视野中选修课程建构的理性选择
本文关键词: 通识教育 选修课 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 文化素质教育 出处:《教育评论》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通过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因此,应树立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从选修课设置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导向、选修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程体系、选修课管理等方面,阐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构与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有效路径,这对于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Abstract]:The core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a sound personality through integrated knowledge, so that the educatee becomes a sound person. Therefore,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osi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rom the elective course setup and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thought direction, the elective course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plan, the elective course system, the elective course management and so 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effective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elective courses and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which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教务处;
【基金】:2010年肇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jy201056
【分类号】:G640
【正文快照】: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既是面向所有人的理念,又是统领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包容了专业教育在内,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当前,通识教育还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具体表现在师生及管理人员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缺乏深度,把通识教育附属于专业教育,大学没有明确的通识教育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孟永红;;本科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2 赵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王一定;;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1期
4 艺丹;;确立“大学语文”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J];社科纵横;2006年12期
5 任志英;邵越英;;把握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探索护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06年32期
6 左崇良;;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3期
7 王前新;严权;;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3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江林;高师理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王玲;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永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琴;大学物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于淑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孔令帅;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张国平;我国大学创造性教育课程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黄锐清;我国高校农科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7 孙鹏;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分析及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张海燕;我国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讨[D];西南大学;2007年
9 刘健华;中美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游嘉颖;高等舞蹈教育的调查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国荣;选修课涵义初探[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 周琼;关于加强高校专业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颖磊;;通识教育的发展与现代教学改革——以某“211”高校为例[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2 刘清涛;;浅谈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3期
3 付以琼;;国学经典研读:高校通识教育的核心[J];大家;2011年17期
4 张楚廷;;何谓通识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9期
5 田芳;;信息社会背景下的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6 白兆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聂霞;;试析中国倡导通识教育的原因[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7期
8 袁广林;刘秋莲;;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功能探析[J];南都学坛;2011年05期
9 王革;薛岩松;莫逆;;哈佛通识教育观的演进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年02期
10 张萍;董晓红;梁明义;;传统京剧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燕;;台湾通识教育与艺术教育[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定华;;梅克莱约恩在阿姆斯特学院的通识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崔伟奇;;论创新教育的“通识”基础——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田玲;;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影响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5 刘惠民;张玉光;赵龙庆;姚孟春;;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途径[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丁玉贤;;试论通识教育对理工科大学发展的影响[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7 杨岚;;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格培养[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焕云;;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中的公民意识教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9 蒋凯;陈学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陶永元;;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探索[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渔;通识教育的三种误读[N];文汇报;2008年
2 施志高;通识教育:通俗化还是教化[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梦薇;高校“试水”通识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4 武汉大学 冯惠敏;提高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9年
5 徐一川;没有制度化的通识教育堪忧[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 赵柘锦;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N];厦门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贺林平;大学通识教育,何时不再“混学分”[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 魏英杰;通识教育如何可能[N];杭州日报;2009年
9 ;大学通识教育:心灵的攀登[N];解放日报;2009年
10 张晓艳;通识教育:舶来品走着来时路[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3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区柏权;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2 曾德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皮凤英;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趋势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美萍;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李定国;美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舒颖;通识教育课程个性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9 曾双宝;西南财经大学的通识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平;地方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2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482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