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实习生: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形式
本文选题:国际实习生 切入点:国际化 出处:《教育评论》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际化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国际意识和视野、先进的知识结构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有效沟通的能力,是当今国际化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和新的诠释。推行国际实习生项目是我国高校应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形式。文章对国际实习生的概念及项目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并针对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实习生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Abstract]:The era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has inter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vision, advanced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a multicultural environment. It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alent quality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era. It is an effective for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our country to deal wit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y carrying out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 program. The concept and the project mea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For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 progr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
【分类号】:G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来学,于学勤;面向21世纪高等农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北京高等教育;2000年11期
2 吴汝玲;中专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J];职教论坛;2000年09期
3 王春喜,程远;由“两E之争”谈高校人才培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钱立群,周春丽;试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J];教育探索;2000年10期
5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6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7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8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9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吴安平,解梁秋;关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胡玉转;王杨;刘世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与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6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8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9 黄玉芬;段宏毅;;高职《速录》专业“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A];2009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帆;张继河;;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卢彬彬 实习生 梁玉婷;加强人才培养 推进新农村建设[N];广西日报;2006年
2 袁志华;商学院不能重科研轻人才培养[N];人民政协报;2007年
3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 夏鲁惠;独立学院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吉振办邋文轩;人才培养支撑吉林振兴[N];吉林日报;2007年
5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6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王怀民;我省新增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特区”[N];湖北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郭大勇 记者欣研 程曦;解放思想大讨论聚焦人才培养,探讨学生成才之路[N];新清华;2009年
8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 张民生;创新人才培养要创出中国特色[N];天津教育报;2009年
9 上海大学副校长、教授、工程力学和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 叶志明;如何培养产学研人才[N];解放日报;2009年
10 张渺 杨元纲 张晓欢;安庆职院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结束[N];安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5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66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56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