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网络和短信交往的特点与问题

发布时间:2018-04-12 12:21

  本文选题:大学生 + 网络交往 ; 参考:《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01期


【摘要】:网络和短信已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联系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呈现出一定的特点:现实交往和虚拟交往构成二重交往形式,大学生的交往意识更加自觉开放,交往更加方便快捷,交往范围更为扩大,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大学生交往方式变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如"面具"与诚信品格的形成、"游移"与确定性的引导、"唯乐"与传统权威的消解、"多中心"与集体主义教育、"孤独"与交往合理模式重建等。应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变革,要注重建立和完善"领导-研究-工作"体系,使相关研究成果进入大学生德育课程,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建设交往合理模式中的关键性作用。
[Abstract]:Network and SMS has become the most common way to contact students. This way of communication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real communication and virtual communication constitute the dual form of communication,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cation more consciously open communication, more convenient, more in order to expand the scope of communic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more equal.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orthy of attention to chang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in the way, such as the "Mask" and the integrity of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 "shift" and deterministic guidance, "music only" digestion and traditional authority, "multi center" and collectivism education, "loneliness" and communication mode reconstruction. Students respond to changes i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adership research work "system, the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to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counselors pla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key reasonable mode in the role.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思政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网络低俗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G06) 上海市教育科学项目“网络和短信交往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二重效应研究”(项目编号:B05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晓强,胡新华;从社会学视角解析虚拟社会交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9期

2 王南n\,刘悦笛;交往方式的革命——互联网的社会后果[J];学术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苏志加;刘啸霆;;集聚海外人才的软环境创新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石宝军;电子文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10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晓强;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群形式[J];社会;200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德志;;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1年15期

2 董瑞虎;;大学生也要学点“理财”本领[J];教育与职业;2011年19期

3 孙步宽;;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古木头;; 谁来关心大学生的性需求[J];黄金时代;2002年03期

5 黄怡;;高校校规面临考验[J];黄金时代;2005年07期

6 李芸;;一名大学生对网络的思考[J];大众心理学;2003年02期

7 陈鹏程;;杭州市建立大学生见习基地[J];中国就业;2009年06期

8 钟咏;;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9 邹联付;洛桑成来;;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19期

10 王超;刘福芳;张道明;;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熊慧素;李宏翰;;恋爱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宋昕璐;陈友庆;;大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佳琪;;大学生离传统文化有多远?[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王平;陶新华;;团体咨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应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武青慧;;同伴性教育——当代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模式探讨[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周光凡;;大学生戏剧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术 金秋;六成大学生不知自己该干啥[N];中国妇女报;2005年

2 钟合;大学生“逃单”拷问学子诚信[N];中国改革报;2005年

3 陈七三 李伦娥 欧阳鹏飞 张小攀 徐光明;把和谐社会精神送下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记者 陈强;什么影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陈丽;暑期大学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庆日报;2005年

6 吴应海;大学生的脑子为何“不堪一洗”[N];重庆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孙忠法 仲筏;大学生让心理在七月毕业[N];中国人事报;2005年

8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9 早报评论专栏葛剑雄;为什么大学生一定要住校?[N];东方早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杨艳玲;大学生勤工助学报酬怎么算?[N];大理日报(汉);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9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诗e

本文编号:1739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39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2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