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科学与诗,彼此交融

发布时间:2018-04-14 05:20

  本文选题:大学 + 教育 ; 参考:《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04期


【摘要】:诗就是生命本身,诗教是人性的教育与生命的教育,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诗与诗教。科学理论和诗在诗性自由上具有相通性与一致性;科学理论也是造物者的诗篇;科学理论具有实用性和诗性;诗性自由是科学创造力的核心,科学教育应该以诗性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巨擘与艺术泰斗,都有艺术情怀与科学素养;科学与艺术,都揭示表观的多样性与内质的统一性;科学与艺术,都创造美、表现美,都用美改善人;教育的应然目标与功能是改善人,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同等重要。科学与诗互包互容,科学家与诗人互生互长,科学教育与诗育互化互成;诗性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科学家兼艺术家或艺术家兼诗人式大师的必要途径,是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最佳路线选择。诗性教育是大学迈向一流的开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需要充满诗性的教师、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充满诗性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存在两种极端,理工科教育往往不重视形象思维,文科教育则容易忽视逻辑思维,致使科学与艺术分离;只有跨越科学与诗之间的荆棘林,现代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创新能力的人才。
[Abstract]:Poetry is life itself, poetry education is the educa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life, and college education should be high quality poetry and poetry education.Scientific theory and poetry are identical and consistent in terms of poetic freedom; scientific theory is also a poem of the creator; scientific theory is practical and poetic; poetic freedom i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Scientific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poetic freedom.Both scientific giants and art masters have artistic feelings and scientific qualities; science and art both reveal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the essence of the appearance; science and art both create beauty, express beauty, and improve people with beauty.The aim and function of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people. Science education and art educa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Science and poetry include each other, scientists and poets grow mutually, science education and poetry education are mutually form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oetic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cultivate scientists and artists or artists and poets.It is the best way to solve Qian Xuesen's question.Poetic educ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class university and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e need the poetic teachers, the poetic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poetic teaching process.There are two extremes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often does no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inking of images, while liberal arts education tends to ignore logical thinking, which results in the separation of science and art, and only crosses the thorny forest between science and poetry.Only in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we cultivate talents with humanis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61172047 中南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jg01,2011jg46
【分类号】:G6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泰;可能世界为真的确认方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孙玉忠,张明雯;科学:发展与进步关系辨析[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3 桂起权;波普尔“物理非决定论”的含义辨析——关于“因果与机遇、决定论与概率”几种著名观点之比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王华英;科学假说检验标准初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1期

5 张桂权;论玻姆哲学的后现代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张铁声;相似论与玻姆的相似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岂之,谢阳举;哲学与跨学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陈广仁;科学创新的涵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周昌乐;;从斯科伦定理看禅宗的触事即真观及其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汤建民;论科技双刃剑效应产生之成因[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玉忠;科学进步及其中间范式[D];吉林大学;2004年

2 蒋红斌;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从汉字字体演进的外部因素比较来探索设计的创造性[D];清华大学;2004年

3 林晶;科学创新的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阎莉;整体论视域中的科学模型观[D];山西大学;2005年

5 杜建国;语言、意向与存在[D];山西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容青艳;认知心理学、物理科学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兆胜;理论创新的哲学透视[D];东南大学;2004年

3 苏保君;霍金的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山西大学;2005年

4 刘丽琴;苏佩斯的“概率经验主义”探析[D];山西大学;2006年

5 陈荣;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彬;坎贝尔科学理论与形而上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黄郁南;高师物理实验教学开展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秦喜龙;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小华;爱因斯坦时期科学美思想简论—1900-1955[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年永琪;科技体制改革对科技创造力解放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欣;郭继舜;曾德军;杨铁博;李健凤;田成;王彪;;无高考不志愿之大学 城市图谱寻特色(上)[J];高校招生;2011年08期

2 张松顷;;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6期

3 荣翠华;;办学理念与量化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2期

4 俞敏洪;;走进大学,只是一次生命的开始[J];商周刊;2011年19期

5 方华明;;美国大学课程大纲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6 李利;谢佳;;第三军医大学地方生学员队教学管理浅谈[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4期

7 曹斌;谢民;;大学科技园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8 李陈筛;;从政府与大学关系之视角试解答“钱学森之问”[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9 于曦;赵迎东;张莲娜;;浅谈构建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实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7期

10 王新君;彭红霞;;浅谈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与建设[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学义;;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健康可持续发展[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组织视野中的大学管理制度创新[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王连森;;办学资源的产权分析:一个拓展产权经济学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构想[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王有年;;全球化视野下的大学创新发展之路——加拿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5 陈继会;;大学:城市智慧的心脏[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曲文洁;;远程多媒体教学在美国高等院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7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8 王大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9 陈士俊;柳洲;;异质性知识耦合与产学合作的内在机制[A];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郭广珍;;中国大学治理:激励、承诺与约束[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津大学校长 科林·卢卡斯教授;二十一世纪的大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2 汪大勇;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学[N];光明日报;2001年

3 记者 杨晨光;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王庆;经济“走出去” 大学怎么办[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韦伟(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的定位[N];安徽日报;2001年

6 郭勇(德阳);我们的大学缺什么[N];四川日报;2002年

7 ;奥伯格大学[N];国际商报;2000年

8 丁言;政府与大学:控制?监督?协调?[N];科技日报;2000年

9 范春生 房广顺;辽大学科建设之路[N];科技日报;2001年

10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 金耀基;21世纪的大学:走向多元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张薇;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3 龙献忠;从统治到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阳;基于协同学的科研与教育融合中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李芬;国外大学学术组织理论的发展、比较及其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枭鹰;大学学科发展规划生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黄磊;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郭燕霞;大学融入产业群[D];山西大学;2005年

7 付志荣;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州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变革[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贵华;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劲松;论书院的大学特征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民;A大学教师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7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47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c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