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性及其认同教育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科学性 ; 参考:《学术交流》2012年03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无可辩驳的科学性。这是因为:1.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命是幸福的载体,物质生活条件是实现幸福的基础,社会生产关系对人们的幸福具有决定性作用。2.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辩证、系统的幸福观。它把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研究幸福问题,坚持了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幸福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等相关联的幸福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的幸福观,既坚持了"生态幸福与人际幸福的统一",又坚持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转化为促进民生幸福的强大物质力量,而大力加强认同教育,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
[Abstract]: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has an irrefutable scientific nature. This is because of one.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thoroughly materialistic view of happiness. Marxists believe that life is the carrier of happiness,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are the basis of happiness,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people's happiness.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dialectical and systematic view of happiness. It applies the law of unity of opposites to the study of happiness and adheres to the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of happiness, the relativity and absoluteness of happiness,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social happiness.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creating happiness and enjoying happiness.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happiness, which not only adheres to the unity of ecological happiness and interpersonal happiness, but also adheres to the unity of material happiness and spiritual happiness. Only by popularizing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can it be transformed into a powerful material force to promote the happines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作者单位】: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
【分类号】:G6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光亮;图书馆伦理概念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2 王祖红;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认识[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3 孙道进;“荒野”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症结[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刘纯;;论马克思主义观[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许婕;浅谈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刘桂庆,李凯;Agent模型的伦理学分类[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7 王忠桥;张国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路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刘朝阳;论犯罪学意义上犯罪的刑事违法性[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9 王信泉;论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培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夏建文;;高校“两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2 韩志伟;实践与辩证法——从对象性思维方式到实践性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4年
3 李磊;信仰与理性的汇融——斐洛思想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钱振华;科学:人性、信念与价值[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质颖;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人性思想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1998年
6 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鲁志国;广义资本投入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刘建荣;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肖映胜;“和谐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大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D];河南大学;2001年
2 朱幺武;论制度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永胜;我国实现法治的条件研究[D];华侨大学;2002年
4 尼玛次仁;在系统方法的指导下推进西藏高校“两课”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正祥;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陶丽苹;小学教师道德信念的发展——全国师德标兵杨瑞清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梁红秀;(西方)科技伦理思想对科学共同体的促进作用分析[D];广西大学;2003年
8 朱丽翔;主体性大学生道德素质评估之主体性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骆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及经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闻丽;毛泽东亨廷顿革命理论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景来胜,王少甫;论“三化教育”和“四化管理”的科学性[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2 侯鹏;;浅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特点[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王小玲;;新时期大专院校教研室工作应体现的特点[J];社科纵横;2006年07期
4 李才俊;邹斌;;新形式下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管理模式探索[J];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5 武玉国;韩延伦;;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科学性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4期
6 李云鹏;;论大学教学的哲学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7 但武刚;任平;;审视教育案例的科学性——谈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教材中教育案例的编写问题[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09年11期
8 张国海;;从电子注册制度看当今高校学籍管理的科学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刘谷金;沈明良;;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艺术性[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年09期
10 周晓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四性”[J];教师;2011年2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高玉春;实用性 时代性 科学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武汉工程大学 涂方剑;从制度入手提高自主招生的科学性[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锋琼;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5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79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