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应对方式、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研究生 + 成人依恋 ; 参考:《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长久的情感联系”,应对方式被定义为“个体为减轻心理压力而采取的各种应对策略”,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接触,在心理上或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往研究证实成人依恋风格会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选择和人际交往困扰程度,应对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际交往,而对于三者的关系目前尚未见到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和人际交往的关系,考察应对方式是否在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中起到中介作用。本研究选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问题中心的应对问卷》进行施测,被试来自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共318名研究生。测试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初步处理,然后用矩结构分析软件(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16.0, AMOS16.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发现: (1)研究生惧怕型依恋所占比例(38.4%)最多,其次是安全型(25.8%)、专注型(18.6%)、冷漠型(17.3%); (2)研究生在成人依恋焦虑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的得分,即研究生有着较强的对可能被离弃的恐惧,且在依恋回避维度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3)依恋焦虑个体面对人际困扰较多同时使用抑制型和反应型应对方式,而依恋回避个体更倾向使用抑制型应对方式; (4)不同依恋类型的研究生面临不同程度的人际困扰且差异显著:惧怕型专注型冷漠型安全型; (5)研究生成人依恋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人际困扰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6)抑制型和反应型应对方式是研究生成人依恋焦虑和人际困扰关系的部分中介;抑制型和反应型应对方式是研究生成人依恋回避和人际困扰关系的完全中介;依恋两维度对抑制型、反应型应对方式的解释率为15%,而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及应对方式对人际困扰的解释率达到48%。
[Abstract]:Adult attachment refers to "the continuous and long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present companion". The coping style is defined as "the individual's various coping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through certain contacts, psychological or behavioral interaction".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style of adult attachment will affect the choice of coping style and the degre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choice of coping style also affec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is not yet seen.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coping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coping style is in adult attachment.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scale and the question center coping questionnaire. The subjects were from th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the freshmen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318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two and three grades. The test data used SPSS 16 preliminary processing is carried out, and 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16.0 (AMOS16.0)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1)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fear attachment is the highest (38.4%), followed by safety type (25.8%), concentration type (18.6%), and apathy type (17.3%).
(2) the score of Postgraduates in the dimension of adult attachment anxiet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dimension of attachment avoidance, that is, the graduate students have a strong fear of abandonment, and the scores of boys in the attachment avoidance dimensio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girls.
(3) attachment anxiety individuals face more interpersonal problems while using inhibitory and reactive coping styles, while attachment avoidance individuals tend to use inhibitory coping styles.
(4)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of Postgraduates face different degrees of interpersonal distres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ear type, focus on indifference, security type.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tendency and interpersonal distress. Attachment anxiety and attachment avoidance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s on interpersonal distress.
(6) inhibition and reactive coping styles are the partial intermedi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nxiety and interpersonal distress; inhibition and reactive coping styles are the complete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interpersonal distress; the two dimension to inhibition, response type interpretation rate is 15%, while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attachment focus The rate of explaining interpersonal distress is 48%.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 ,雷开春;大学生应对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12期
2 王柳生,王柳华 ,钟明;初中生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及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3 代景华,阎克乐,王海民;高中生考试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5期
4 杨海荣,石国兴,崔春华;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5 许开宁;;学生考前焦虑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08期
6 位俊芹;;青少年思维方式对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03期
7 马磊;李雄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与应对[J];社科纵横;2008年01期
8 熊承清;何朝峰;侯艳丽;;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9 张华;;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及应对方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刘彬;王小垒;;浅析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应对方式的影响[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同归;郭亚鸣;;海上搜救人员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刘训俭;;手术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5 田春梅;张素珍;王素枝;;临床护士情绪障碍及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张正银;;儿科新护士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章金辉;严伟良;;老年人应对方式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隆春玲;韩海英;熊红芳;贺美玲;;不同类型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特质焦虑及应对方式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2 记者 温云楠;我区贸易出口额同比增长15.87倍[N];阿勒泰日报;2008年
3 张二虎 孟旭;从大学生应对SARS看心理健康教育漏缺[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宏宇;日本新一届内阁组建完成[N];工人日报;2010年
5 王志铭;肿瘤病人的心理治疗[N];家庭医生报;2006年
6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 李欢欢 程灶火;焦虑亦成疾[N];中国医药报;2000年
8 中国二十冶董事长 党委书记 李勇;拓宽产业范围 转变增长方式[N];建筑时报;2007年
9 董飞侠;两手准备,应对田间皮炎[N];医药经济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张懿;规避“雷区” 拆解“地雷”[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薇莉;成人依恋在社交焦虑障碍(SAD)中的心理表征模型及其在SAD心理治疗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2004年
2 刘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方正;可辩解型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王文燕;个性与情志致病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6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邹韶红;夫妻暴力社会心理高危因素及其预防性心理干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何建华;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曹玉萍;湖南家庭暴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英;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丹;研究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应对方式、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王海荣;蒙汉初中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5 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雄辉;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晓东;体育合作学习对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男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8 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应对方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珊;98例鼻咽癌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68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86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