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内部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高校仪器设备资源 + 资源共享 ; 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我国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内部共享已经践行数年,相较于日渐丰富的实践经验累积,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设计高校内部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为主要目标,针对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产生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问题,从高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重点解决对二级院系和科研学者参与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分别实施激励的问题。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框架下运用学科前沿理论通过数学建模手段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通过高校成员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行为的特征分析及博弈结果可知,高校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奖励能够调动其内部成员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积极性。这种奖励主要用于补偿参与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主体的损失,而奖励程度和方式是影响参与共享双方博弈结果的重要因素。 2、在不同信息状态和风险态度下的高校-二级院系激励契约优化程度各异,以此为基础根据二级院系仪器设备资源水平的高低分别针对“强院”和“弱院”实施有的放矢的激励手段。为了实现高校整体效用最大化,一个有效的激励方式是给予仪器设备资源水平较高的二级院系更多的科教利益分享,同时给予仪器设备资源水平较低的二级院系更多的经济利益分配激励。 3、通过引入内在互惠动机的改进委托-代理理论模型论证,发现高校管理者设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不完全激励契约来表达对科研学者的善意,能够实现改进的帕累托最优,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的高校-科研学者柔性激励机制能够实现将“弱惠型”科研学者诱导为“强惠型”。基于高校科研学者内在共享动机的激励机制能够为实践中高校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4、从资源动态整合的角度通过战略联盟和结构兼并两条路径整合高校仪器设备资源,能够充分发挥资源柔性和柔性激励机制的特点,开拓我国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Abstract]:The internal sharing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been practiced for several years. Compar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more and more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deep and systema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still insufficient. This paper aims at design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sharing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cost sharing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arising from the sharing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he problem of encouraging secondary departments and researc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haring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is solv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y 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hod based on the frontier theory of discipline,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game result of the sharing behavior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among university member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can arouse their enthusiasm for sharing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by providing certain rewards. This kind of reward is mainly us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sharing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and the degree and the way of the reward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game result of both parties involved in the sharing. 2. Under different information state and risk attitude, the degree of incentive contract optimization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is different.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of the second grade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the author carries out targeted incentives for "strong hospitals" and "weak hospitals" respectively.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overall ut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 effective incentive way is to give more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benefits to the secondary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with the higher level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give the lower level of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of secondary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more economic benefits distribution incentives. 3. By introducing the improved principal-agent model of intrinsic reciprocal motiv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omplete incentive contract for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to design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to express goodwill towards scientific research scholars, can achieve the improved Pareto optimal. The flexible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e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can be used to induce "weak benefit" researchers to "strong preferential typ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internal shared mo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chola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the sharing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practice. 4.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ynamic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integrating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wo paths of strategic alliance and structural merger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 flexibility and flexibl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develo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sources sha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光闪,王达宗;从人性和博弈角度认识腐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2 吴光芸;民办教育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博弈论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9期
3 朱程峰,林凤;股票期权激励的博弈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萧俊;论政治社会新型态:博弈政治社会架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王振富,冯涛;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博弈分析及立法建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董烨然;我国地方市场保护的博弈分析[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上官萍;从博弈论看会计信息披露——兼谈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思考[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尤建新,陈强;对城市建设活动中政企博弈问题的探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邹新月;负债企业信贷风险博弈分析[J];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张庆考,刘永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J];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戚凤梅;;水泵检测装置中仪器仪表的选用及安装对测量误差的影响[A];江苏省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C];2007年
2 刘南;;开放实验室管理方法的研究[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陆其鹄;彭克中;易碧金;;我国地球物理仪器的发展[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4 张伟光;佟庆伟;郭锦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长林;;边疆医院修理室应如何做好医疗仪器设备保障工作[A];首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6 宋建忠;;福建省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现场应急监测仪器配备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张兵;;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维修体会[A];新疆医学工程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1998年
8 张伟光;佟庆伟;郭锦平;;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罗念东;;浅谈血站设备的管理[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年
10 汤欣;;拟调节人工晶状体特性及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云波;仪器监督建筑工程质量事半功倍[N];嘉兴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顾志鹏 通讯员 章宏撑 姚宇曙 曹杭丽;税收新政助推企业技术创新[N];浙江日报;2006年
3 吴晓慧 记者 杨荣坚;随到随检仪器设备[N];中国质量报;2009年
4 魏杖学;万亿元市场大博弈[N];科技日报;2002年
5 实习生 杨佒;首都交通堵在哪里?[N];科技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桂俊松;日车商在华博弈欧美[N];中国汽车报;2002年
7 记者 朱彤;莫让仪器设备“睡大觉”[N];科技日报;2007年
8 ;3G:三大标准博弈[N];中国电子报;2002年
9 彭燮;输赢之间的博弈[N];中国质量报;2002年
10 张杰;河南煤地局物测队加强仪器设备维护和管理[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我国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内部共享激励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2 严薇;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方少勇;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的生产要素配置[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伍兵;中国证券公司投资行为偏差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吴奇修;我国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的重塑与提升[D];中南大学;2005年
6 杨鸿章;网络化营销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彭红;医患博弈及其沟通调适[D];中南大学;2008年
8 柳絮;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洪波;二级生产供应链中的革新及质量控制合作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10 李学静;仪器设备资源网络化共享系统体系结构及运作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春新;博弈环境下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科技园的决策选择[D];南昌大学;2008年
2 陈纲;湖北省绿色GDP测算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彭昱;我国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刘剑凌;论技术的社会选择[D];南昌大学;2007年
5 秦文婷;中国股份制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李书;制造型企业外包策略及决策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刘健;健全金融机构反洗钱机制的经济学探讨[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明华;房地产市场绿色营销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高艳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产权制度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文锋;金融监管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75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875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