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模式的高校技术创新管理研究
本文选题:技术创新管理 + 高校 ; 参考:《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10期
【摘要】:将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管理的主体,发挥高校"创新源"这一重要的特征,提出基于"产学研"模式的高校技术创新管理研究,重点对高校技术创新管理的关键构成要素及可行性模式进行了分析,对于扶持新技术的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都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Ta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bo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giving play to the important feature of "innovation sour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n the 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mode of "production, learning and research". The key elements and feasibility model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serve the economic societ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信息管理系;重庆邮电大学生物信息学院;
【基金】:重庆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课题驱动教学模式在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中的应用研究”(XJG1127)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炜;薛丁辉;;基于TRIZ理论和案例库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J];创新;2010年05期
2 谷雨;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企业共建研究院——对广东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探讨[J];广东科技;2005年10期
3 薛捷;张振刚;;基于“官产学研”合作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2期
4 仪德刚;齐中英;;从技术竞争情报、技术预见到技术路线图——构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03期
5 佘镜怀;;产业技术创新与管理的路径选择[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9年04期
6 谈毅;仝允桓;李雪凤;;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一个选择性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曙;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及运作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才;培育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与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孔祥智;北京市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3 朱思群,赵其斌,李玉坤;《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的市场竞争战略[J];编辑学报;2005年04期
4 游文丽,王彤;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3年02期
5 胡莹;;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12期
6 胡颖梅,梁平;关于研究与开发一般过程的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姚建峰;企业创新动力模型分析[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丁巨涛,王嘉让;企业技术创新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04期
9 权立波;;公司治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36期
10 蔡静;;重庆地区建筑企业技术中心管理模式的探讨[J];重庆建筑;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奚隽;;在科技兴安视野下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思考[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郁培丽;薛晶媛;;企业学习类型和技术战略的关系[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付丽;;区域自主创新 能力提升对策研究[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4 张志成;;论实质审查制度的改革[A];专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5 周渝慧;王立德;朱洁琳;;电气信息化将成为未来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趋势[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6 崔士光;;新产品推广与服务创新框架——以我国影像行业数码化为例[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冯春安;于革非;;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综述[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姚禄仕;王薇薇;;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障碍分析与对策[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姜正权;;企业科学发展模式初探——略论技术创新与技术路线图[A];中国通信学会2009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毕克新;赵莉楠;孙金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俊;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李志榕;从“创意”到“项目”[D];中南大学;2010年
3 敖宏;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黄继;城市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李琳;基于生态经济体系的MOT方法在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沈焱;基于价值实现的电信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洁;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温明;基于中药专利组合的专利内生价值评定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朱新财;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网络的管理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雪勤;我国智能建筑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汪永福;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技术创新管理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3 庞思迪;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徐骥;科技型企业技术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权立波;基于公司治理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6 胡佳;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孙宗瑞;重庆科技成果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俊;产业创新平台的有效性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蔚建元;积木式组合家具的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黄君君;系统家具产品开发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雷;;制定技术路线图方法研究与构想[J];安徽科技;2009年02期
2 严潮斌;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刘海波;技术经营:一种新兴的创新模式[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4 石奇;;产业创新全球化:问题、理论与区域整合[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5 史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因素重要性排序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王海威,朱建忠,许庆瑞;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测度指标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蒋志超;贺贵兵;张树有;关长毅;;基于知识管理和仿真技术的低压电器创新开发和管理平台搭建与应用前景[J];低压电器;2007年09期
8 ;2004年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发布报告(摘要)[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12期
9 赵鹏飞,肖俊涛;实施专利战略 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9期
10 谷雨;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企业共建研究院——对广东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探讨[J];广东科技;2005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管顺丰;产业创新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李庆东;产业创新系统协同演化理论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余光莉;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式积累式WebTRIZ系统[D];天津大学;2005年
2 肖国华;专利地图研究与应用[D];四川大学;2006年
3 谢忠泉;产业创新评价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霄;;人文社会科学在高校创新建设中的重要性及作用[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2 翟科峰;;应用型高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刘芳丽;马建霞;;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高校创新教育机制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陈小伟;;重庆市第二届高校研究生“创新实践杯”征文大赛圆满落幕[J];中国研究生;2011年04期
5 许秀英;;谈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6期
6 刘敬刚;;浅谈高校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7 杨文斌;;浅谈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保障体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张国忠;;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及发展途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9 任建国;周琳;张明月;魏腾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6期
10 吕小师;王辉;王有凯;王光勇;杨大方;;基于创新教育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曹英;高校创新关键在个性[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杨岚;简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N];青岛日报;2005年
3 通讯员 蔡昌辉;大力开展高校创新能力建设[N];安徽日报;2006年
4 蔡昌辉;刘光复调研我省高校创新能力建设[N];江淮时报;2006年
5 刘伟;科技部号脉高校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记者 罗霞 实习生 卢美邑;我省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N];云南日报;2005年
7 记者 黄惠民;突破制度性障碍刻不容缓[N];组织人事报;2008年
8 李文亭;周文斌:高校创新的探索者[N];江西日报;2007年
9 罗红卫 本报记者 姚文滨;精心构筑大学生心灵家园[N];江西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通讯员 苏卓君;上海高校创新德育载体[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蔡德章;基于成员合作的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有效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4 梁祥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盟及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芳;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秀梅;构建和谐高校的机制与途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4 孙海华;高校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5 王梅香;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王瑛;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7 仲敏;科技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金丽霞;国防科工委属高校对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贡献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王兴达;河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07年
10 祖燕飞;陕西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8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878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