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能回避战略规划
本文选题:大学 + 高等教育 ; 参考:《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2期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大学纷纷开始实施战略规划活动,我国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也纷纷开始了自主性的战略规划活动,然而对于大学战略规划活动的有效性问题却始终存在争议,相关实证研究也呈现出支持和否定两种结果。但对大学来说,实施战略规划至少可以有效终止组织内的争论、凝聚发展力量,同时战略规划还是大学回应外部利益相关者重大关切的工具。大学实施战略规划肯定会出问题,但出问题并不表明战略规划在本质上是无效的,真正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应对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大学必须充分认识到,实施战略规划是为了帮助其更清晰、更有效地思考。此外,如果大学不实施战略规划,就会挑战现有秩序,丧失合法性。以上这些理由决定了大学不应该回避战略规划。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begun to implement strategic planning activities,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started autonomous strategic planning activities in the 1990s. However, the validity of university strategic planning activities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related empirical research also shows two results: support and negation. But for univers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planning can at least effectively end the debate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and rally development forces, and it is also a tool for universities to respond to the major concerns of external stakeholders. There are bound to b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planning in universities, but problems do not indicate that strategic planning is essentially ineffective. What we should really think about is how to deal with these inevitable problems. Universities must be fully aware that strategic planning is designed to help them think more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Moreover, if universities do not implement strategic planning, they will challenge the existing order and lose legitimacy. For all these reasons,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shy away from strategic planning.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基金】: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项目
【分类号】:G649.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向兵;李立国;;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高校管理发展的重要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2 徐海涛;;从战略规划走向战略管理——院校研究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3 魏海苓;;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历史演进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4 余新丽;赵文华;;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海苓;战略管理与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旭辉;;结构洞:陷入与社会资本的运作——竞争者的社会网络结构理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2 林杰;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阎凤桥;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4 林杰;;组织理论与中国大学组织研究的实证之维——读《大学组织与治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5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6 丁小浩;;基于制度创新实现的帕累托改进——北大平民学校模式的效率机制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7 郭建如;阎凤桥;;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制度化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8 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谢静;;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网络与传播[J];今传媒;2009年02期
10 胡昭阳;;跨文化传播与企业管理的烙印分析[J];今传媒;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丘海雄;梁倩瑜;徐建牛;;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逻辑——对广州一家国有企业的个案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2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范剑文;;研究中国媒体制度变迁的两个理论范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任敏;;流域公共治理的政府间协调研究——以珠江流域为个案[A];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5 梁波;刘玉照;王海英;;地方治理结构的转型与农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变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李双龙;;国家与市民社会视阈下失地农民的抗争[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8 曾楚宏;朱仁宏;李青;;组织合法性与新创企业的成长[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姜华;黄帅;;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优化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遵循科学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8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岳f ;中国房地产中介组织运营与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D];上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任之;行动学视角下的企业战略管理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蒋颖;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D];江苏大学;2010年
3 葛肖麟;“成功”选举背后的居委会行动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爽;小型汽车客运群体形成过程分析[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李鸥;基于关系产权视角的企业经理人报酬契约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6 李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7 王东民;国有企业与政府权力关系的结构—制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姚咏花;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魏敏敏;高校学生会组织运行与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魏强;美国大学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渊,白明,徐枞巍;制订“211工程”建设规划的实践与认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盛维勇;关昌峰;刘绍春;;试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的发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冯向东;高等学校定位:竞争中的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4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领导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5 武亚军;;面向一流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6 赵炬明;徐海涛;;一个战略的诞生——在中国应用院校研究方法的一个案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7 张树娟,高健,牛振喜;高校战略信息支持系统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李相银;企业战略管理模型:战略-文化-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7期
9 王斌林;戚业国;;论大学发展及其途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年02期
10 章明;高等学校战略管理自我评估方案研究[J];高教探索;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苗素莲;中国大学组织特性历史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童康;学校发展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泽麟;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3 唐蓉;论高等学校战略管理[D];武汉大学;2004年
4 娄金海;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遐龄;;高等教育若干问题之我见[J];群言;2011年08期
2 侯欣一;;对中国高教问题说几句实话[J];同舟共进;2011年07期
3 李晓林;;论社会转型中国家教育价值观的发展与转变[J];求索;2011年06期
4 崔玉良;王立朋;;深刻认识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J];中国报业;2011年06期
5 曹亮;;大学伊始[J];青少年日记;2010年11期
6 肖艳新;;与一个大学的距离[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09年10期
7 高文辛;;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7期
8 张楚廷;;大学与形而上品格[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9 石宏伟;李海宁;;美国“赠地学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1年04期
10 祝奇鸣;;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华章;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凯;;从广州到杭州:战略规划浮出水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段进;;城市形态研究与空间战略规划[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企业战略规划不是经营规划[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邱新平;吕廷杰;;论编制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对电信运营企业的意义[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战略规划与经营规划[A];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战略管理咨询中心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若岩;大学是否等于高等教育?[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2 张俊宗;大学=高等教育?[N];科技日报;2001年
3 山边;国外的高等教育[N];中国测绘报;2001年
4 ;国外的高等教育[N];中国测绘报;2001年
5 丁言;政府与大学:控制?监督?协调?[N];科技日报;2000年
6 实习生 韩芳 记者 金海忠;造就创新型大学[N];浙江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何力;秦和:为学生提供最负责的高等教育[N];中国妇女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王志华;30年高等教育硕果压枝[N];伊犁日报(汉);2008年
9 张正瑞;高等教育应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N];吉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京季;我省受过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增大[N];青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4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余承海;美国州立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宏茜;云南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供给与需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6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8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07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07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