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兼与王一军、解飞厚、吴杏洁商榷
本文选题:大学课程 + 高深学问 ; 参考:《江苏高教》2012年02期
【摘要】:高等教育从精英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课程不可因强调个人知识的重要性而否认公共知识的价值,不可因强调高深学问而否认通识知识、实用知识。大学课程一方面应从结构上把握公共知识的内在构成,实现大学知识教学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要从定位上与其办学类型相一致,满足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知识需求。
[Abstract]:In the era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to popular,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should not deny the value of public knowledge because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ersonal knowledge, nor deny gener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by emphasizing advanced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should grasp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public knowledge from the structure, realize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university knowledge teach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type of running a school from the orientation, and meet the knowledge demand of multi-level and multi-specification talents training.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国际视域下实践导向的教师培训研究”(项目编号:BFA090081)
【分类号】:G6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一军;;大学课程:发展学生“个人知识”的必要与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2 解飞厚;吴杏洁;;大学课程:高深学问与个人知识辨析——兼与王一军先生商榷[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迪;;波兰尼的“个人知识”及其对当今的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7期
2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3 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4 王一军;;大学课程:发展学生“个人知识”的必要与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何卫平;;关于“Seminar”方式的意义——兼谈德国大学文科教学中解释学与辩证法的传统[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6 李白鹤;;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探析[J];江汉论坛;2006年09期
7 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05期
8 曹海艳;罗尧成;孙跃东;;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08期
9 郁振华;克服客观主义——波兰尼的个体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圣炳;我国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1997年05期
2 彭波;胡弼成;;大学课程生成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2期
3 王南南;大学课程分类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年01期
4 刘旭;我国大学课程的知识化倾向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王向旭;美国加强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的联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6 刘金玉;高深学问的生态特征对大学教学的启迪[J];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07期
7 王良志;大学课程的文化选择[J];江苏高教;1995年04期
8 周岩;试谈我国高校课程特点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张胤;“大学课程”:一个复杂性概念[J];江苏高教;2004年01期
10 李轶芳;从"高深学问"的视角看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解读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洁;;幸福论视角下大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探讨[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李立国;詹宏毅;;试论大学和谐文化的本质与特征[A];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杜月升;;知识生产与高等学校体制改革[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岂之;;关于教育人文观的思索[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5 彭拥军;;高等教育功能研究的反思[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6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话(二)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7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话(二)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为忠;;社会、个人、学术:高等教育功能和谐研究[A];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9 孙凯;;谈基于课程视角的高校本科教育改革与普通高中课改的有效衔接[A];高教科研2006(上册:校长论坛·教育改革)[C];2006年
10 程龙生;周慧;;大学课程开放式考试机制设计[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亚历克·布鲁斯;培养未来技术专家的大学课程[N];科技日报;2006年
2 林娟;当职业指导成为大学课程[N];福建日报;2004年
3 通讯员 胡琼邋记者 张茧;看电影也算学分[N];湖南日报;2007年
4 熊耕/编译;大学课程该怎么设置?[N];科学时报;2002年
5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钱旭红 华东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 潘艺林;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刘宝存;大学,“大”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吴若岩;大学是否等于高等教育?[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8 张俊宗;大学=高等教育?[N];科技日报;2001年
9 长江师范学院 钱军平;大学如何令人满意[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长江师范学院 钱军平;大学如何令人满意[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思亮;大学课程决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大学;2011年
3 周海涛;走向创新时代的大学课程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7 彭荣础;理性主义与西方大学发展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肖绍聪;大学的哲学性格与哲学自觉[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10 牛慧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赛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课程政策演变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家明;大学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谌丽;我国大学课程政策特征及其前瞻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波;大学课程生成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D];中南大学;2003年
6 王永静;项目导向的大学课程教学支持系统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换军;近代文化变迁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丽娜;后现代知识观对大学课程的积极影响[D];山西大学;2009年
9 邓磊;中国大学世界公民培养课程之文化选择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陈慧;意识形态及其对我国大学课程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3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13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