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选题:网络语言 + 大学生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一种新的语言形态,在彰显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状况的同时,也因其自身所包含的特性,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此,网络语言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采用综合文献资料法、学科交叉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方法,以网络语言的内涵为逻辑起点,以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系为主线,深入探讨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原因,最后提出运用网络语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本研究正文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等四个方面。 第二章,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分类。首先从对网络语言的内涵进行分析,主要是从广义、狭义两方面进行对网络语言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征及其分类。 第三章,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原因分析。首先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阐述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主要从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拓展大学生的思维创新、加强主客体的有效沟通和加快主客体的平等互动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消极影响主要从形成主客体间的沟通障碍、冲击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过度依赖网络虚拟环境和制约了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同时对其产生积极、消极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运用网络语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主要从提高教育者的网络语言能力、制定网络语言规范、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引导和构建网络语言监管机制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其中,提高教育者的网络语言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者要理性认识网络语言和加强教育者网络语言的培训两方面;制定网络语言规范主要包括规范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基本内容两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引导包括树立正确的网络语言观和引导大学生规范使用网络语言;构建网络语言监管机制主要包括监管机制的内涵和主要的监管机制两方面。
[Abstract]:Network language, as a new language form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reflects the social life and people's ideological situa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t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is, network language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dopts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method, the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and so on, tak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akes the network languag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main lin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languag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aus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network language. The main body of this study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four part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innovation and other four aspects.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its classification. Firstly, the connot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is analyzed, mainly from two aspects of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and on this ba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are further analyzed. The third chapter,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languag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causes. Firstly,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languag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expounded from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Among them, the positive influence is mainly elaborated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xpanding the thinking inno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nd accelerating the eq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The negative effects are mainly discussed from four aspects: forming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impacting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relying too much on the network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restricting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auses of negative effects are analyzed. The fourth chapter, use network languag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four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network language of educators, formulating network language norms, strengthening rational guid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and construct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language. Among them, improving educator's network language ability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educator should rationally understand network language and strengthen educator's network language trai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language standard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norm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norm, strengthening the rational guid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setting up the correct view of network language and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use network language standard;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language supervision mechanism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connotation of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main supervision mechanism.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芷欣;网络语言的风格特点[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01期
2 王琪;时爽;张义冉;;网络语言何去何从[J];教育文汇;2006年09期
3 贾立刚;;网络语言的发展演变及对语文教学的影响[J];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22期
4 童伟;;论网络语言的审美惊奇[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2期
5 谢云挺;郑旭萍;邱冬梅;;网语泛化:是喜? 是忧?[J];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2008年03期
6 易名;;放PK们一条生路[J];语文新圃;2008年01期
7 邱凌;谢树清;;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J];学语文;2009年01期
8 卞永成;张克印;;五花八门的“网络语言”[J];新高考(高一语数外);2010年04期
9 李庆国;黄鹏;;化弊为利 科学引导 利用网络语言促进中小学作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3期
10 马立涛;;E语言生成另类文化?[J];科学大众(中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朝军;;网络语言中的偏离现象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郁;邱慧;;90后高中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新特点探析——以贵州省花溪区清华中学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展照英;;浅谈新闻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区别[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于桂英;;我对网络语言的认识[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熊前莉;;网络语言的词汇理据分析[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明强;;语言文字规范的新领域与新对策——也谈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周建民;;网络语言中的汉语拼音字母词[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9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文现代化[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2003年年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梅龙宝;桑龙扬;程霄;;网络语言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应用[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玉成;网络语言 我们能拒绝吗[N];北京日报;2000年
2 姚玉成;网络语言走过来[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吴红英;面对习作中的网络语言[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辽宁社科院 曲彦斌;网络语言的使用与规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金振邦;网络语言,关注还是漠视?[N];中国文化报;2005年
6 黄小英;关注网络语言[N];福建日报;2000年
7 梁睿 陈建栋;网络语言要规范[N];光明日报;2002年
8 鲍晓倩;请对网络语言多一点儿耐心[N];经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庄严;亦忧亦患难取舍[N];吉林日报;2005年
10 姚玉成;我们能拒绝网络语言吗?[N];金融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崔櫇席;中韩网络聊天语言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梁琦秋;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5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师震;论自我意识自觉的机制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D];上海大学;2011年
7 刘立慧;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8 孙树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10 付丹;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强;网络语言与中学生用语用词规范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游;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瑾;汉英网络语言比较[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阳;俄语网络语言的修辞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帆;“火星文”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克花;从“贾君鹏现象”看网络语言的传播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阮玮;网络商店名称的语言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曾早垒;中英文中的网络语言[D];四川大学;2004年
10 任容华;新型被动结构“被V_双”的传播与认知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18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1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