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的认同感: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
本文选题:大学组织文化 + 新教师 ; 参考:《江苏高教》2012年02期
【摘要】:新教师的毕业院校与所服务院校之间的组织文化存在差异,如果能够在新教师入职之初可塑性强、精力充沛、渴望归属感的"黄金时期"注重培养新教师对于大学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则有利于保持大学组织文化的历久弥新、培养大学教师的组织忠诚、实现教师队伍的实质性优化、促进学生从"知识人"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笔者并非希望用技术手段消解新教师具有的文化张力,达到简单同化新教师的目的,而是希望通过明晰办学理念、纠正大学教师"经济人假设"的角色偏差、优化教师评价机制、加强校史叙事研究和推介等举措,鼓励新教师更快地实现角色转化,为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提供新的生长点。
[Abstract]: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between new teachers' graduate schools and the institutions they serve. If they can be flexible and energetic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teacher's service, The "golden period", which yearns for belonging, pays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new teachers' sense of identity towards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hich is conducive to keeping th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enduring, cultivating university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loyalty, and realizing the substantial optimization of the facult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from "intellectual person" to "social person". The author does not want to eliminate the cultural tension of new teachers by means of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ssimilating new teachers simply, but to correct the deviation of the role of "economic man hypothesi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by clarifying the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We should optimiz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introduction of school history narrative, encourage new teachers to realize role transformation more quickly, and provide a new growth poi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学术场域中的大学教师行为研究——基于我国学术职业变革与发展的视角” 南京工程学院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KJ2010015),南京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QKJA2010013)
【分类号】:G6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应强,高桂娟;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2 赵书山;教师发展:从“交易型”管理走向“转化型”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3 操太圣;卢乃桂;;高校初任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4 朱国云;沙因的组织文化理论[J];江海学刊;1997年02期
5 冯云霞;葛建华;;组织文化的象征化过程研究——基于组织身份构建与认同的视角[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郭中华;唐德海;;人学视域中大学课程的反思与重构[J];江苏高教;2008年02期
7 操太圣;卢乃桂;;挑战、支持与发展:伙伴协作模式下的教师成长[J];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8 冯建军;;让教育绽放人性的光辉——鲁洁先生教育人学思想述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龚放;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与核心竞争力[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王运来;;存史·教化·资治——第三届高校校史研讨会述要[J];江苏高教;199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玲玲;雇佣关系对知识共享与助人行为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卢东;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3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陆敏;中学英语教师校本合作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智学;从边缘到中心: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向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6 茹宁;国家与大学关系的哲学分析[D];南开大学;2007年
7 吴舸;蔡元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李勇;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9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琳琳;城市化进程中农地使用权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楠;赣南客家女性哭嫁习俗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2 韩晓东;中部与东部研究生择业观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高伟伟;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及其社会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郐一杰;言语—表象认知风格对DRM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1年
5 余敏;康巴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余勇;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方式多样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小芳;新疆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干预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8 张海生;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离职意向影响因素之质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纪栋妮;广告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敏;中国人仇富心理及其动机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秀芳;洪堡人文主义理想在德国大学中的体现[J];德国研究;2001年01期
2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4期
3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4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5期
7 韩骅,董琴;增加学习的可选择性:高校课程改革的重心之一——比较中美三份教学方案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8 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9 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J];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01期
10 赵万宏;浅议校本培训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J];继续教育;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青;高校新教师的入职教育[J];航海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 徐玉如,李洪彩;上岗新教师的现状与反思[J];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11期
3 佛朝晖;英美两国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4年11期
4 冯惠敏,赵黎;领新教师入门——美英新教师培养举措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1期
5 邓宝林,李春光;新教师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J];继续教育;1996年06期
6 欧阳常青;高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J];教书育人;2003年02期
7 杨忠辉,陈建荣;论新时期高校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丁e
本文编号:1949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49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