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美国“在家上学”运动与高校的应对

发布时间:2018-05-29 03:18

  本文选题:美国 + 在家上学 ; 参考:《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3期


【摘要】:随着美国"在家上学"运动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在家上学"的学生开始进入高校学习或准备读大学。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美国高校采取的政策主要有三类:完全拒斥、特别青睐以及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但整体而言,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开始接受和认可这类学生。美国高校政策转变的动力在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机制、分权制管理体制以及对多样性的珍视。对于以"在家上学"为代表的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我国高校也应采取包容的态度,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more and more homeschooling students begin to study or prepare to go to college. In view of this special group,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olicies adopted by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lete rejection, special favor and equal treatment with other students, but as a whole, more and more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gin to accept and recognize such students. The motive force of American university policy change lies in the market-oriented mechanism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th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herishing of diversity. As for the diversified education forms represented by homeschool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adopt an inclusive attitude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educational needs.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西方国家‘在家上学’运动研究”(11YJC880108)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考制度的舆情研究”(2011SJB880011)
【分类号】:G64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陶剑灵;;国际教育援助视野中的基础教育变革[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6期

2 宋兵波;;教育改革研究的历史、视野与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包娟丽;;美国联邦政府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秘钥:依法理财[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4期

4 乔连全;李玲玲;;中美比较:中学与大学衔接断裂的原因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1年05期

5 徐霞;;大学校长的行政管理执行经验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4期

6 张雷;;协调与互补:美国择校制度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3年01期

7 夏雪梅;;教师抵制课程变革:从变革的“障碍”到“动力”[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2期

8 宋兵波;;教育改革研究的历史、视野与趋势[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宋兵波;;论现代教育改革的社会认识逻辑[J];教育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茂聪;论教育公共性及其保障[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雯雯;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中学校长培训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海霞;中美两国学校选择机制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钟纬;美国NCLB法案灵活权的作用及成因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永波;学校教育创新执行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徐玉珍;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家校合作相关法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凌远宏;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教育上的角色和作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汪士江;美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准国家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随玉华;理想与现实[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亚兰;美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梁平;克林顿政府与小布什政府基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宇;美国“家庭学校”运动及其新趋势[J];学科教育;2004年05期

2 童民;;美国兴起“家庭学校”[J];家庭与家教;2006年09期

3 童民;;美国兴起“家庭学校”[J];家庭.育儿;2006年10期

4 ;美国“在家上学”孩子更优秀[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Z2期

5 苟春艳;;“家庭学校”在英国[J];刊授党校;2000年04期

6 钱扑;;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及其特征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11期

7 王佳佳;王文倩;;美国“在家上学”现象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8 罗明东,陈瑶;家庭学校:一种新的教育形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于泓;金·胡博;;我的家庭学校的回顾与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00年11期

10 甄丽娜;当代美国“家庭学校”透视[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超;;美国高等教育行政干预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2 李真真;;美国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卓平;谢清;;俄罗斯与美国高等教育凭证制度比较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牛道生;;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顾基平;;从教育立法看美国战后教育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单中惠;;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邬春芹;;《军人权利法案》的历史地位及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8 杜晓利;;美国高等教育布局的特点与启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赵公明;;我理解的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在家上学:是时尚还是无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厦门大学高教所 李斌琴 廖仲毛;美国高等教育特点及启示[N];中国服饰报;2005年

3 戴正宗 编译;高成本让美国高等教育失去竞争优势[N];中国财经报;2011年

4 薛涌;美国高等教育的现实人生[N];中国会计报;2011年

5 吴越;美国流行家庭学校[N];中国妇女报;2004年

6 记者 顾淑龙 实习生 樊昭甫;甘肃省知心家庭学校成立[N];甘肃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姚文滨;家庭学校众人谈[N];江西日报;2003年

8 姚文滨;家庭学校众人谈[N];农民日报;2003年

9 王星;未成年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李开复;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一)[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保星;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

2 姚云;美国高等教育立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书峰;美国退役军人教育资助政策形成与变迁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5 刘宝岐;耶鲁大学人文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马立武;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宪法权利保障探析[D];河北大学;2004年

7 蔡国春;美国院校研究的性质与功能及其借鉴[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徐丹;克拉克·克尔的高等教育实践与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齐泽旭;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任钢建;美国社区学院升学与就业双重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银霞;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孔令帅;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罗莉莉;美国高等教育“成人化”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王锐英;教育公平理论及其在战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红艳;美国私立大学筹资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谢丽梅;殖民地时期美国的高等教育(1636—1769)[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王芳;美国州立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李继航;从美国家庭学校的兴起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危机与出路[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贾欢;美国家庭学校教育质量现状及其保障体系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9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49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6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