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15:48

  本文选题:高等教育 + 信息素养 ; 参考:《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年02期


【摘要】:国内外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与先导,以整合教育为补充和深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基本模式。此文结合国内外实际,通过大量例证,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背景条件、基本模式及实践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勾勒出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进程和现状,并提出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思路。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basic mod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and guided by general education and supplemented and deepened by integrated education,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This article combin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ality,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carries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ackground condition, the basic pattern and the practice way, outlin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proces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also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印第安纳大学图书情报学系;
【基金】: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027)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20110371)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戈;田金徽;杨克虎;魏志鹏;;甘肃省主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年04期

2 曾晓牧;孙平;王梦丽;杜慰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年03期

3 颜务林;李亚芬;;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剖析与启示——以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TILT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年01期

4 李耀俊;;中、美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管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年01期

5 彭立伟;;学科信息素养整合教育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6 龙凤姣;;信息素养教育概念及其形态的历史演变[J];情报探索;2009年04期

7 丛敬军,杨威;从文献检索课教学到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资料工作;2003年02期

8 张静波;;美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年10期

9 汤莉华;潘卫;;IC~2创新服务模式下的嵌入课程式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馆杂志;2010年04期

10 廖仁光;臧凤梅;;论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估体系的建立[J];图书馆论坛;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莹;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俊翠;姚如富;;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刘志红,何青;学分制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功能与特点[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陈蓉素;高校计算机教育应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培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张军;;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马复培;;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杨孝海;;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赵俊杰;;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模式探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胡娟,刘彩娥,林铁莉;强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金月;;探讨信息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8期

10 宋琳琳;;美国前20所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曙红;;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滕文花;;略论现代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碧梅;;图书馆——引领学生做有信息素养的人[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贾连栋;;如何让校本培训更加完善[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杨鹏星;;信息时代图书馆员应具有的信息素养[A];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孙杰远;;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信息素养的文化属性及其培养[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跃良;支持高级认知发展的VLEs设计理论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上海市郊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栾旭伦;基于Web2.0的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鹏;社区服务流程再造公众满意度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郑秋芳;信息素养与小学语文教学[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慧慧;信息技术课与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王云;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梅;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晨;网络文化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星宇;嘉定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燕;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笑悦;王景发;;《图书与情报》学术规范讨论述评[J];图书与情报;2006年06期

2 司姣姣;;对“厦门大学图书馆图林网志聚合”模式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08年04期

3 彭奇志;严而清;吴信岚;;我国高校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分析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9年01期

4 梁继红;;古文献学对于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借鉴意义[J];档案学通讯;2007年02期

5 郭伟;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吴晓波;略论信息素质培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01期

7 文冬,赵呈领;利用提高信息素养的手段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3期

8 刘世清,冯伯森;高师学生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9期

9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10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2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曾晓牧;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孙玲;基于概念图的知识组织和检索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2 毛艳;;大学服务于老工业基地的再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刘春艳;林杰;;高校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邢运凯;;论高等教育类型观视域下的通识教育[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5 石承斌;黄忠昭;;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的人文素质教育[J];高教探索;2008年05期

6 海力波;;人类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J];高教论坛;2011年09期

7 王立文;;专业与通识互动发展之心智模式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01期

8 郦晓宁;邱嵘;;试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大家;2010年07期

9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任静;;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图书馆论坛;2008年01期

10 黄洪兰;;论大学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契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渝钦;;公共财政理论与城市高等教育[A];城市管理世纪论坛2001会议学术文集[C];2001年

2 ;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小梅;;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实践探索——10年来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回顾与总结[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义遒;;志存高远 行始足下——写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满十年之际[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伟江;;高度、思维、境界和视野——忆十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有感[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晋峰;;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举办十年有感[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朱秋白;;高等教育总供求矛盾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及其宏观管理[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张伟江;;重视系统化研究 确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科学理念——以高等教育系统化特性为视角[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周远清;;从“理论要点”到“高教强国”,再到“思想体系”[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吴立保;;做强省级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视角[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安梧;台湾通识教育发展现状[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雅静 实习生 韩婕;夯实大学生的“基础”[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德胜;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4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5 湖北经济学院 邓东;通识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9年

6 ;通识教育:大学改革的路径选择[N];解放日报;2008年

7 ;通识教育与中国大学的文化自觉[N];文汇报;2009年

8 记者 丰捷;通识教育,教师“通”学生才能“通”[N];光明日报;2009年

9 记者 朱振国;教育部刘曙雄:通识教育不是通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褚国飞;秉承自由探索的精神 提供有益世界的教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汕头大学;2010年

2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5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6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8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9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1969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1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