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科技活动动态激励综合评价——基于研究型大学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2 16:37

  本文选题:激励控制线 + 研究型大学 ; 参考:《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3期


【摘要】:基于大学科技活动的特点,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为有效反应时间、空间等因素与大学科技活动的演变关系,引入激励控制线构建了双激励控制线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将离散信息的动态评价问题转化为连续信息的动态评价,实现对科技活动在时间上的离散和动态集结,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对我国不同区域的10所代表性研究型大学在2002—2009年的科技活动进行了动态实证评价,通过激励控制线引入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各研究型大学在各时间点上的"激励"与"惩罚"面积及演变特征,结合评价结果从空间和时间角度做了相关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put and outpu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 reaction time, sp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the dynamic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double excitation control line is constructed by introducing the excitation control line, and the dynamic evaluation problem of discrete informa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dynamic evaluation of continuous information. To realize the dispersion and dynamic aggreg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in time, the dynamic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of 10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02 to 2009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ime and space. By introducing the empirical knowledge of decision makers into the incentive control line, the area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centive" and "punishment" at each time point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and time.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8AJY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002046) 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C-a/2009/01/005)
【分类号】:G6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毕克新,吴勃英,冯英浚;测算高校R&D综合实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刘娟娟;;高校科技活动指标静态聚类趋势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5期

3 李雅;王国辉;;基于竞争情报理论的研究型大学科技项目统计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5期

4 孔祥沛;孙继红;;PLS路径模型在省域高校科技活动综合评价中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7期

5 张英;于一凡;龚志勇;李西田;;全国86所重点高校1985~1989年科技活动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年04期

6 武书连,吕嘉,郭石林;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节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年07期

7 吴玉鸣;何建坤;;研究型大学研发与首都区域专利产出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科研管理;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查有梁;浅议华中理工大学的发展模式[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辛彦怀,胡小元;我国大学排序的历史与现状[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3 沈永良;王欣;王艳春;;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2期

4 石丽;陈万明;;江苏省重点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周凤华;朱雪忠;;我国大学发明不同归属专利权维持特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李伟;苏俊宏;;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科研评价指标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7 毕克新,吴勃英,冯英浚;测算高校R&D综合实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8 吴玉鸣;何建坤;;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9 黄梅秀;;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经济师;2011年08期

10 伏润民;常斌;缪小林;;我国省对县(市)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基于DE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微微;张铁男;;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综合评价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宏宇;朱建军;邸强;;基于时间价值和奖惩机制的残缺信息多阶段群决策研究[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赵文红;刘丽兰;;大学研发对高新企业创建和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微微;石春生;赵圣斌;;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刘微微;石春生;李靖;;基于双激励控制线的变化速度动态综合评价[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天骄;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微微;国防工业高校科研能力动态评价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吴迎新;我国高等学校内外部绩效评价分析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张蔚磊;大学英语教师绩效评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姚爽;不完全信息下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8 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朝峰;基于模糊DEA的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黄天柱;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亚军;一种新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我国重点大学前50名排行榜[J];现代技能开发;1997年05期

3 张斌,李义,王显利;动态指标序列聚类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4 张廷勋;应用模糊数学法对1993年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科技活动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及前三十名排序[J];中国地质教育;1995年01期

5 叶平,王蕊;中国教育现代化区域聚类与特征分析[J];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6 王雪莲;牟善德;;谈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撑环境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7年26期

7 周媛;张颖超;张大庆;;基于灰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1期

8 李卓梅;;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07期

9 刘娟娟;;高校科技统计指标动态聚类与静态聚类比较分析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10期

10 秦长平;;新时期科技项目的特点与管理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红;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J];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2 黄秀兰,闫红;论研究型大学与高科技时代的人才培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朱军文,马晓娜,潘艺林,何仁龙;论本科教育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中的战略地位[J];化工高等教育;2003年04期

4 陈德敏;现代工程师:研究型大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许迈进,杜利平;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6 王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又好又快地建设特色型研究型大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01期

7 张薇;;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浅析[J];网络财富;2009年04期

8 ;面向未来 发扬优势 把同济大学办成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吴启迪校长在校长换届和任命大会上的讲话(摘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沈红华;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10 潘永华;我国研究型大学战略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娄成武;;研究型大学管理模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姚玲;周星;许爱伟;;试述研究型大学与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生[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3 雷玉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建设[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4 岳利民;;研究型大学生理学教学的初步探索——细胞生物电活动教学片断实录[A];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朱胜军;;论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黎;刘元芳;;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国家中的角色定位[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7 刘福江;吴信才;郑贵洲;郭际元;;“研究型学习”模式在研究型大学GIS专业人才教育中的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段远源;冯婉玲;;研究型大学教材建设相关问题思考[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9 何勇;裴晶莹;罗圣国;熊楚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督导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刘向兵;梁敬芝;;本科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敬农 通讯员 赵如江;研究型大学知识经济的发动机[N];科技日报;2000年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朱清时;在研究型大学创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3 赵秀红 翟帆;评估研究型大学还要看产学研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宋晓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研究型大学应承担起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9年

5 徐维彬;建立符合研究型大学特点的评估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记者 刘纯友;我省4亿元资金支持科大[N];安徽日报;2009年

7 ;中国科大探索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新模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洪银兴;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建设作用[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郭传杰;研究型大学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功能[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李凝实习生李萌;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创新[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殷朝晖;论国家科研体制建设与研究型大学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6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朱军文;基于SCIE论文的我国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产出表现研究:1978-2007[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王雁;创业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云;中美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机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义;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院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高昀;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规划[D];湖南大学;2005年

5 彭正明;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李栋;论我国研究型大学社会服务职能[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敏乐;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博颉;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9 李俊义;我国西部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李彤;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的组织化[D];山西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10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10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