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制度理论视野中的大学行政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9 08:22

  本文选题:行政化 + 大学治理 ; 参考:《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摘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影响大学最基本权力形态,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当行政权力在大学运行中,超出了自己的合法、合理边界,代替了学术权力发挥绝对的主导作用时就形成了大学管理的行政化。大学行政化本质上是对大学制度体系整体特征的一种概括,行政化表明现有大学制度是以行政为本位、为导向、为中心制度体系。从制度系统论的视角观察,行政化的主要构成是以体制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以观念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以命令—执行为核心的实施机制等三个方面。 进行去行政化改革是因为行政化违背了大学组织的学术性、契约性和伦理性三个重要组织特征及其治理要求。并且行政化造成了大学治理结构失衡,不利市场发挥作用,在资源与价值导向上影响学术生态,可能诱发教育制度伦理和腐败问题,不利于教师员工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去行政化改革的提出,表明以行政化为特征的大学制度体系在权力结构、利益博弈和生产力发展三方面处于的非均衡状态。 导致大学行政化的因素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原理性、普遍性和机制性因素,另一类是条件性、特殊性和偶然性因素。路径依赖机制、资源依赖机制和公共选择机制是组织运行的三大原理。大学之所以行政化是因为这些原理的存在,同时中国现实也满足了这些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 利益博弈是大学去行政化改革的基本原理,所以只有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得利益关系,才能实现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标。去行政化制度变迁是一种整体性制度变迁,主要变迁方式是渐进性和强制性。这一改革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也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甚至会具有迂回反复的特点。 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其目标定位是探索一种符合大学组织特征、符合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的大学治理方式,从而实现大学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优化。大学去行政化改革可以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校长等行政岗位选拔办法、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和加强章程建设,建立健全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等措施进行。
[Abstract]:Academic power and administrative power affect the most basic forms of university power, both have their own rationality, when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in the university operation, beyond their own legal, reasonable boundary, Instead of academic power to play an absolute leading role, the formation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The nature of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is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system,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xisting university system is administration-oriented, oriented and central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system theory,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s the formal system with the system as the core, the informal system with the concept as the cor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command-execution as the core. The reason for the deadministrative reform is that it violates the academic, contractual and et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its governance requirements. Moreover,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causes the imbalance of the university governance structure, unfavorable to the function of the market, influences the academic ecology in the resource and value orientation, may induce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 system ethics and corruption,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cratic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ers and employees. The proposal of deadministrative reform shows that the university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administration is in an unbalanced state in three aspects: power structure, benefit game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The factors leading to the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he principle, the universality and the mechanism, the other is the condition, particularity and contingency. Path-dependent mechanism, resource-dependent mechanism and public choice mechanism are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 oper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universities i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inciples, and the reality of China also meets the conditions for these principles to function. The interest game 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de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so the goal of the deadministrative reform can be realized only by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es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De-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 is a holistic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main way of change is gradual and mandatory. Although this reform has th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but also has the long-term, the complexity, may even have the circuitous characteristic.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Its goal is to explore a kind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that conform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educational law and management law. So a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model,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deadministration can, by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s, implementing and expanding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perfecting the methods of selecting university presidents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posts,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academic committees,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power supervision and checks and balances mechanism and other measures.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4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华;;论我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熊丙奇;;抓住高教发展的“牛鼻子”[J];教育;2008年26期

3 李从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1期

4 廖文秋,张文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肖佩莲;;当前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若干分析[J];湖北招生考试;2010年18期

6 唐玉光 ,薛天祥;大学自治与高校办学自主权[J];教育发展研究;1994年04期

7 王北生;;加拿大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8 王桂云;;浅谈高校战略管理的有关问题与对策[J];今日科苑;2010年02期

9 邱级胜;李立琼;;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10 徐乾;;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浅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7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魏中华;陈雪梅;边扬;赵晓华;;浅谈交通工程专业的创造教育[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海志;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更待山花烂漫时[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們;松绑国有大学 财务自主助推产学研一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曲秉春 金喜在;择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N];光明日报;2009年

4 北师大珠海分校“珠海高等教育改革特别试验区”课题组 于风政;在珠海设高教特别试验区谋广东高教新的重大突破[N];珠海特区报;2009年

5 孟丽娟;高等教育:我们拿什么和欧美PK[N];科技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轲真 冯庆 刘秋伟;澳门与横琴校园将由隧道连接[N];深圳特区报;2009年

7 记者 董超文 通讯员 虞海霞;河套地区将主要发展高等教育[N];深圳商报;2010年

8 记者 罗霞;我省与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多领域拓展[N];云南日报;2011年

9 记者 刘宏;我省高等教育突飞猛进[N];江西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丁光清;蔡敬民: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N];安徽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3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8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谢俊;大学的学术自由及其限度[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5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7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恋;哈珀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河北大学;2011年

10 董新美;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府间财政责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39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39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c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