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大学精神与文化自觉
本文选题:大学精神 + 文化自觉 ; 参考:《哲学研究》2012年05期
【摘要】:正一、精神问题精神的本质是自由。自由者有能力认知规范世界运行的普遍法则,有能力知道自己既是被规范的对象又是认知的主体。作为对象,自由者承认自由意味着对必然性的认识;作为主体,自由者不仅强调对必然性的认识已经蕴含着主体为世界立法,而且强调世界只有在精神里才能显现自己。精神知道
[Abstract]:First,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spiritual problems is freedom. Liberals have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universal rules of the normative world and to know that they are both regulated objects and cognitive subjects. As an object, the free man admits that freedom means the understanding of inevitability. As the subject, the free person not only emphasizes that the cognition of necessity already implies that the subject is the legislation of the world, but also emphasizes that the world can only manifest itself in the spirit. Spiritual knowledg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现代性政治哲学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编号skgy201127)资助
【分类号】:G6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甘晖;杨建文;;在文化自觉中坚守和发展“兰大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17期
2 黑夜起舞;;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年11期
3 孙兆泽;大学理性之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0期
4 王玉柱;;大学素质教育应注重大学精神的熏陶[J];吉林教育;2008年31期
5 庐岩;;守护好大学的精神家园[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7期
6 岳阳;;从软实力角度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观察;2008年05期
7 吴立保;;中国大学模式的现实困境与建构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3期
8 周瑞法;大学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易旨归──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他[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9 冯刚;;弘扬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德育的创新和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0期
10 文大稷;秦在东;;论创新大学文化与培育大学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邱子辉;;构建三级配套体系,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文荣;陈霞;;用延安精神促进农科院校发展——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王洪明;佟曾;;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4 沈红;;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兼论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属性[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和平(作者为四川大学校长);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2 顾玉平;谈谈大学精神[N];南通日报;2007年
3 肖擎;大学精神之上的精神[N];长江日报;2005年
4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涂文涛;努力培育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5 记者傅继红;四校长纵论大学精神[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胡虹娅;大学精神的放逐与高校高层的两难[N];人民政协报;2005年
7 青岛大学校长 徐建培;培育新世纪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2年
8 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西异趣归善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吴传喜;大学精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黑龙江大学校长 张政文;简谈大学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常艳芳;大学精神的人文视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立保;中国近代大学本土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承祥;教育结构元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陈功江;校训:大学个性化之彰显[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伍运文;中国高等教育产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景春;中国大学理念的文化哲学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福杰;大学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晓云;欧洲中世纪大学教师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新伟;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精神的缺失与传承[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艳;大学精神与现代大学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4 田起香;论现代大学形象及其塑造[D];吉林大学;2009年
5 黄洁莉;论和谐校园构建中大学精神的培育[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祖霞;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瑞;试论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俨;大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封连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大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贝贝;“选秀”盛行与大学精神之重塑[D];青岛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536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53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