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3 05:11

  本文选题:高校教师 + 跨学科 ; 参考:《江苏高教》2012年04期


【摘要】:跨学科交往是学术创新的动力源泉。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有其学科限度,更容易在学科或专业领域交叉、覆盖地带寻找到空间。学科带头人或信息守门员的"好位置"及领域内的"弱关系"能促进创新思想的交流及人员的交往。高校教师需在高度个人主义与学术共同体集体活动间寻求平衡,方可激发出自身的学术创造力。
[Abstract]: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is the motive source of academic innovation. The 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has its limits, and it is easier to find space in the subject or professional field. The "good position" of the subject leader or information keeper and the "weak relationship" in the field can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personnel.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find a balance between high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e activities of academic community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ir academic creativi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分类号】:G64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展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兼论“两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王英;李晓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特点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马云霞;缪昕;;融入人文教育,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白夜昕;李杰;;苏联-俄罗斯两种文化整合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5 孙进;;德国的学科文化研究:概念分析与现象学描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6 沈文钦;;观念的力量——评《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7 郭建如;阎凤桥;;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制度化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8 冯吉;;论情报意识的文化底蕴[J];图书与情报;2006年03期

9 王丛霞;生态文化: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文化[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10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与和谐现代性的诉求[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仲林;;论中国文化和科学文化会通的新文化建设[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王志慧;;浅论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与人文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郭飞;;大众媒体对学术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比较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4 谭笑;刘兵;;科学史中修辞学的三种主要形态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飞;自由软件运动背景下的自由软件伦理精神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4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豪杰;论体育医疗服务系统——价值论证与系统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6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10 徐志宏;马克思科学观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新斌;教育的负功能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瑞清;科学主义的惯性[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吕艳;李森科伪科学事件的文化透视[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莉;发展观对技术创新的塑成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6 蔡贤浩;解读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银玉;军校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华;两种文化观在20世纪中国的演进与哲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6年

9 周油富;科技负效应问题的凸现与应对[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斌;论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中的科学[D];安徽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先明;;浅议高校教师的“行”与“形”[J];文教资料;2010年12期

2 杨博;盖宏伟;;论高校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团队建设[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6期

3 于薇;;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及其干预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朱建邦;;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人民论坛(中旬刊);2010年05期

5 陈卫东;秦嘉悦;刘志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支持平台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04期

6 郑涛;;高校财务工资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王欢;;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分析[J];才智;2010年31期

8 于春秋;于年河;;师德建设应汲取传统文化精华[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郗修方;刘斯文;;基于职业特性的高校教师人本管理[J];教育探索;2010年10期

10 田林芹;李景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维立体干预模式[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崇德;;高校老师的师德建设[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玉s,

本文编号:2055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55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