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麦当劳化趋势及其超越
本文选题:高度教育 + 麦当劳化 ; 参考:《中州学刊》2012年05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教育也正被越来越深地打上现代工业社会的烙印,麦当劳式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程序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麦当劳化趋势。这种趋势是与现代社会的合理化过程、福特主义的劳动组织方式、科层制以及经济生活和教育生活的对应性特征相联系的。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超越麦当劳化的路径包括调整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推行创新型教育、推进高校类型定位、推动参与式治理。
[Abstract]:With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igher education is being branded more and more deeply by the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and the McDonald's style of scale, standardization and procedure are increasingly infiltrating into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hows the trend of McDonald's. This trend is related to the rationalization of modern society, the Fordism labor organization, the hierarchy syste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educational life.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way to transcend McDonald's includes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promot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orientation of university types and promoting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G6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林春丽;;高校管理的“麦当劳化”倾向及其超越[J];高教论坛;2009年09期
2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马廷奇;;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及其实践困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王菊;;资源依附与高校发展定位的类型选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发展定位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5 冒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麦当劳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婷婷;汪乐乐;;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加州高等教育规划分类体系与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的比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2 冯永泰;;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徐水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控制研究[J];成人教育;2008年07期
4 吴海龙;;金融危机形势下的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对策[J];成人教育;2010年03期
5 赵兴联;姚冠新;;高校学生管理科层组织的异化及重新设计[J];时代教育;2007年29期
6 周晓辉;骆少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刘涛;;论大学精神失落的理念根源[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8 吴晓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指导思想与校本特色[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胡芳;;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构建本科教学全面优质管理体系[J];高教论坛;2009年04期
10 彭虹斌;赵敏;;我国公立大学校长权力约束机制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勇;;教育扩张和产业发展如何影响大学生就业[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志刚;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综合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何超;大学战略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姚加惠;高等教育学制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王彦斌;权力的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军;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梁燕玲;文化诉求与组织生命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钱军平;再生性:高等教育质量观新解[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秀艳;高校教师文化管理初探[D];广西大学;2007年
5 张亚芬;广西高校定位视角中的学科建设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6 戎琪;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基于学术管理的互动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7 李应招;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秀英;阻碍我国大陆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因素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臧莉娟;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姚叶;基于公共治理的中国大学章程的制定[D];湘潭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洪源;欧美学校微观政治研究的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2 亨利·汉斯曼,王菊;具有连带产品属性的高等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杜育红;论教育组织及其变革低效的制度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魏毅;江西农业高校发展定位的实践与战略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6期
5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04期
6 董泽芳;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7 邹晓平;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8 黄崴;西方古典组织理论及其模式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与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金子元久,徐国兴;教育中的市场机制[J];教育与经济;2003年02期
10 陶东风;学术体制与学术创新[J];南方文坛;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洪盛;常静;;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的合理化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罗昌勤;;大学生“迷恋星座”的成因分析与针对性教育策略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年05期
3 翟爱玲;;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刍议[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黄炳坤;;新形势下高校信访工作特点与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谭卫华;浅析大学生就业合理化及其路径依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章甫;;研究生教育收费标准的合理化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年09期
7 杜建红;;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比较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刘学坤;;大学与现代性——从大学排名看大学的现代性发育[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10期
9 刘希宋,郎益夫,曹霞;高等教育投资合理化模糊评估模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10 朱晨曦;;校园亚文化消费合理化研究及展望[J];世纪桥;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亚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之关键[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2 李彦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问题的探讨[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阎友华 通讯员 刘婵;我国MPA教育正步入常规办学轨道[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潘玉腾;“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贴近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马晓娟;助学贷款不等同于商业贷款[N];山西政协报;2005年
4 张旭东;中国大学的精神使命[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郎益夫;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卫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2 邵娟;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法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韩翠萍;山西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合理化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张萍;当代大学生的爱情价值观及与其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焦萃峰;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学坤;现代性视野下大学学术不端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由胜利;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8 陈爽;以政府为主渠道的我国高等教育投入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9 谭锦花;研究生压力反应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王春芳;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02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60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