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试析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理论支撑

发布时间:2018-06-27 07:20

  本文选题:马克思 + 社会有机体理论 ; 参考:《学术交流》2012年01期


【摘要】: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环境在有机体中的重要地位、社会有机体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重要特征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本质。它不仅是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研究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的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十分有益的方法论。实现高校德育社会化,必须树立德育系统工程的理念:高校应发挥其协调、控制、导向作用,推进德育社会化工作的开展;家庭应发挥其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促进德育社会化工作的推进;社会传媒应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使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内化为大学生稳定的心性品质;各级党委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与法制规范的保障作用,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理念。并且,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质要求在高校德育社会化的进程中重视实践因素,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社会实践必修课、建立参与社会实践的考察机制等措施,促进大学生将理想和现实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全面发展。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scientifically reveal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n organism,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ystematization and integrity of social organism and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human social life.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problems, but also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a very useful methodology for guiding us to study the soci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oci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must set up the idea of moral educ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ive play to their coordinating, controlling and guiding rol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and families should exert their impercepti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soci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social media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in public opinion so that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habits advocated by the society can be internalized into the steady ment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policy guidance and legal norm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in all aspects. Moreover,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human social life requires that the practical factors shoul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a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arry out social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set up compulsory courses in social practice, and to establish an investigation mechanis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to better integrate ideals and reality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11JD710011)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1155Z001)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党建;1994年Z1期

2 陈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构建高校与社会双向参与结合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5期

3 刘忠孝;孙丽丽;;近十五年来高校德育社会化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4 张利民,王永杰,王怀东;研究生德育社会化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亮;;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4期

2 符文祥;刘琴;陈娟;;论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社会化的目的和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张庆春;查振高;纪承;;研究生德育工作边缘化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9期

4 王根顺;包水梅;;对目前我国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5期

5 孙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09年08期

6 刘新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30年:发展脉络、研究主题与评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1期

7 方湖柳;竺辉;;校企合作与职业院校德育社会化探讨[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方汉南;;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构想[J];科技与管理;2011年04期

9 陈坤林;;校企合作下职校德育社会化模式探索——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胡松年;胡荣宝;;研究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初探[J];铜陵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卓;德育接受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春阳;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2 徐露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杨萱;研究生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赵静;规模培养条件下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索[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郭彦梅;理解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爱善;网络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D];郑州大学;2010年

7 曲佳文;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8 刘鑫;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长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杨文晓;关于大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先锋,廖良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戴春平;罗士俐;刘宇;黄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调查分析——来自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3 谢登斌;德育新观念: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冯石岗,贾建梅;强化高校德育系统 优化高校德育环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2期

5 彭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特点、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09年14期

6 亓立慧,闫同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探讨[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年03期

7 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J];教育导刊;2009年07期

8 陈清华;雷随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要求[J];理论导刊;2008年11期

9 姚忠勇;;试探高校德育社会化问题[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年05期

10 王继华;论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J];煤炭高等教育;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键;;白天鹅咖啡馆:马克思的心安之处[J];社会观察;2011年07期

2 王朝科;;论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J];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3 小雪;;猪和鸭子的故事[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6年09期

4 刘丽;;在国际化教育中加强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8期

5 ;片名:《玛丽和马克思》(澳大利亚)[J];中学生天地(B版);2011年Z1期

6 赵净琳;;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特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刘本叶;;论经济转型时期高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8 庾虎;;马克思“世界化”思想的全球化境遇[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9 马千;;生态位视角下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1期

10 徐生;;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关系省察[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平;像马克思那样办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汪嘉波;马克思缘何再受西方青睐[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田晓玲;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方法[N];文汇报;2008年

4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何中华;一个新的“格式塔”转变的来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E线图情;马克思纪念图书馆迎来75岁生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罗骞;时代呼唤马克思的在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萧灼基;我写马克思传记的一点新尝试[N];北京日报;2009年

8 庞卓恒;马克思何以变成了贝尔尼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克拉克、福斯特: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生态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牛苏林;马克思宗教理解的一个重要论断[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4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剑抒;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志军;论马克思的宗教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2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甄永亮;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赵维全;马克思经济全球化学说与中国的对外开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5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6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7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731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0731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