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的文脉与学统
本文选题:民国大学 + 民国文学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2年11期
【摘要】:民国大学是生长民国新文学的重要土壤。北京大学对早期白话新诗创作的呵护和推动、南开大学对早期话剧的培育和推动,以及对青年作家的培养,史迹均非常清晰。原本是新文学作家的许多学者进入大学成为专业的文学教授,从创作转向文学研究,同时培养文学新人。这样,也就有了几代青年作家从大学里相继走出、传递新文学薪火的人文景观。
[Abstract]:The universi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important soil to grow the new litera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early vernacular poetry in Peking University, the cul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early drama in Nankai Univers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writers are all very clear. Many scholars, who were originally writers of new literature, entered universities and became professional professors of literature, turning from creation to literary research, and cultivating new literary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In this way, there are several generations of young writers out of the university one after another, transmitting the humanistic landscape of the new literature fir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现代大学中文系的学术传统研究”(10YJA75106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激进与保守:民国大学两大学术传统的形成研究”(12BZW084)
【分类号】:G649.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与周作人的诗歌交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曹辛华;南社诸子文章学著作考论——南社文章学研究之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桑兵;;民国学界的老辈[J];历史研究;2005年06期
4 黄科安;周作人与现代随笔观念的构建——周作人随笔综论之一[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刘全福;周作人与“被损害民族的文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冯胜君;20世纪古文献新证产生的学术背景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3期
7 李之谦;鲁迅、周作人及其他——兼与张中行先生商榷[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4期
8 徐敏;日本文化对周作人女性思想的影响[J];日本学论坛;2001年03期
9 施爱东;《歌谣》周刊发刊词作者辨[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10 徐敏;论日本文化对周作人女性思想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晨海;近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人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辉杰;周作人中庸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关峰;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D];中山大学;2006年
8 王培军;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赖_g煌;晚清至五四诗歌的言说方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海阔;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性[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学勤;周作人“生活艺术论”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健;《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D];青岛大学;2004年
3 王世炎;周作人与《语丝》[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俊杰;构建“十字街头的塔”[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泓;周作人创作中的童心意识[D];青岛大学;2006年
6 牛苗苗;周作人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7 郭文香;周作人的茶意神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新顺;在“生死场”与“后花园”之间[D];山东大学;2006年
9 孙晓玲;论传统道家思想对林语堂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10 韩高峰;周作人中庸思想探源[D];华侨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枫;孟令战;;民国时期教学自由权的四个向度[J];法学评论;2010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金圣;;高等教育史视角下的大学“行政化”问题探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公永;民国大学之学院制研究(1928-1949)[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05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05446.html